常青田:以文字还原历史的厚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25日 02版)

2025年10月,热播剧《沉默的荣耀》收官,由常青田改编的同名小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海峡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将这段隐蔽战线英雄在台湾斗争的历史以文字形式进行了更细腻的讲述。
2024年9月,常青田接到邀请,将《沉默的荣耀》36集电视剧本改编为长篇小说,这是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慈文传媒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合作成立的影视文学中心孵化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电视剧已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为保证在电视剧播出同期推出纸质版小说和有声书,留给他的改编时间只有三四个月。
时间紧,任务重,拿到字数超过50万字的完整剧本后,常青田花一个月时间边精读,边查阅资料,“之后以每天一章或三天两章的速度,两个月写完了33万字的初稿。出版社进入三审三校环节,又经历了几次幅度不大的修改润色到定稿,总共用5个月左右完成了小说改编”。
相比电视剧,小说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改编最大的难度在于何处?近日,常青田就小说改编相关问题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专访。
“影视小说”改编,关键在于文体和语言转换
《沉默的荣耀》作为原创电视剧本,由卢敏、张玉、王昊天、刘菁芸担任编剧。影视文学剧本在先,“影视小说”改编在后,这也决定了其创作方式与一般原创小说存在很大不同。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文体转换的问题。常青田介绍,因体裁不同、艺术表现手段不同,影视剧是更具“沉浸式”的视听艺术,是立体具象的场面思维;而小说是以文字为唯一手段的线性形象思维,抽象特征明显。“‘影视小说’既要保持小说文字阅读的文学性,还要保持原著影视作品的视听性,使读者产生沉浸式艺术体验和感受,这中间的拿捏分寸是‘度’的问题。”
在剧本基础上,《沉默的荣耀》小说补充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历史细节和人物背景。“作为视听语言的剧集没有空间呈现这些东西,而小说有,这也恰恰是小说叙述方式的重要部分。”常青田说,“它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和背景,理解台词,理解人物角色‘隐蔽的行为动机’和‘深层的心理奥义’,也有利于小说的人物塑造。”
“1949年,也许是因为这一年农历闰月的原因,显得格外漫长。南北方的雨季从北到南都后延了许多天。从公历七月中旬的雨下到八月初,大雨、小雨、连阴雨,就跟福州城外围的解放军的炮声一样没有间断过。”
这是《沉默的荣耀》小说的开头,常青田介绍,在电视剧原剧本中,第一集开场本是“台大医院刺杀案”交通员张灏(即林义伟)牺牲的情节,之后通过倒叙把福州解放前后的情节以回忆的方式补回。“但我原想小说可以比电视剧更厚重一些,在下笔之前就想好了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上一定要从1949年8月福州解放开始写起,也就是正时序的直线叙事从头到尾铺展故事。后来电视剧剪辑了四五版,最终播出版开头也跟我一样使用了直叙”。
而在叙事方式和情节设置上,小说则与剧本基本保持了一致。常青田解释,作为电视剧播出在前,后续读者才会看小说回味的先后关系,改编小说在情节上不宜大动,除了少数逻辑上明显漏洞需要调整,小说其余主体内容都遵循了剧本的情节节奏。为数不多的一处不同在于,出于播出的篇幅限制,电视剧中吴石在第一集结尾就前往了台湾,小说则用了两章多近三章的篇幅将这个故事的发动机——吴石在福州解放前后的故事讲述得更加完整、从容和充分。
体裁一变,叙述语言也必然随之改变,这正是小说改编的另一大难点。“作家一般写东西的文学风格逐渐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这是一种文学习惯和风格,但面对题材不一样的故事时,风格必须得根据题材不同改变。”
常青田介绍,影视剧本中的台词对白都是口语化的,与书面语有很大区别,所以与台词对白相互映衬的叙述性语言文字也必须统一。对此,他在小说语言上保持了朴实凝练、节奏鲜明的风格,以短句为主,句式结构简洁直接,与台词对白形成统一的文学风格。“与视听语言不同,文字在很多时候更能直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让读者产生比视听更强烈的冲击和想象,画面和声音是有限的,而读者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发掘“艺术真实”的力量
《沉默的荣耀》中,90%以上的人物和主要情节事件都是在历史和档案中有据可考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这一总体定位决定了这部剧的真实历史含量,也决定了小说改编同样必须以史实为依托。
电视剧收官后,常青田曾在文章中就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谈道:“尽管在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中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但这个‘大事’‘小事’里的事件选择,与艺术处理‘不虚’与‘不拘’的分寸拿捏,一直考验着创作者,也直接关乎作品的成败。”
他以最后两集中吴石狱中审讯等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为例,“这是以‘历史真实’为依托的大胆的、难能可贵的极致深度创作,是发掘了曾被夹在历史著作缝隙里、被有意或无意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光芒,是对人物、主题思想和历史题材等多方面的深度开掘,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所追求的形而上的‘艺术真实’,让‘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产生了静水流深一般的艺术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高质量艺术创作。”
与剧本创作一以贯之的是,小说改编同样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此,创作期间,常青田在上海图书馆和旧书网站搜集了包括《冷月无声——吴石传》《朱枫传》在内的五六十种书籍资料,为小说中历史背景和细节的还原和刻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原创剧本,我需要分辨其中哪些是真实历史,哪些是编剧根据历史原型虚构或完全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尽量还原以人物对白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影视剧的特点,完成文本小说的叙事。”
作为擅长历史题材创作的编剧,常青田此前创作过多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话剧及戏曲剧本。在他看来,一方面“距离产生美”,另一方面,历史题材比当代题材所受的创作制约相对少一些,使创作者能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多地用在故事和人物上,“其实,不论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光芒也好,黑暗也罢,我们写的都是人,都是人性”。
对于小说《沉默的荣耀》,他同样希望青年读者能从中读出人性的光辉,“首先是大无畏的英雄精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传承的精神。还有就是英雄身上的那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慷慨,那种‘既如此,便如此’的豁达,那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笃定,这些都是在建立高尚人格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周伟

2025年10月,热播剧《沉默的荣耀》收官,由常青田改编的同名小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海峡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将这段隐蔽战线英雄在台湾斗争的历史以文字形式进行了更细腻的讲述。
2024年9月,常青田接到邀请,将《沉默的荣耀》36集电视剧本改编为长篇小说,这是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慈文传媒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合作成立的影视文学中心孵化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电视剧已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为保证在电视剧播出同期推出纸质版小说和有声书,留给他的改编时间只有三四个月。
时间紧,任务重,拿到字数超过50万字的完整剧本后,常青田花一个月时间边精读,边查阅资料,“之后以每天一章或三天两章的速度,两个月写完了33万字的初稿。出版社进入三审三校环节,又经历了几次幅度不大的修改润色到定稿,总共用5个月左右完成了小说改编”。
相比电视剧,小说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改编最大的难度在于何处?近日,常青田就小说改编相关问题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专访。
“影视小说”改编,关键在于文体和语言转换
《沉默的荣耀》作为原创电视剧本,由卢敏、张玉、王昊天、刘菁芸担任编剧。影视文学剧本在先,“影视小说”改编在后,这也决定了其创作方式与一般原创小说存在很大不同。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文体转换的问题。常青田介绍,因体裁不同、艺术表现手段不同,影视剧是更具“沉浸式”的视听艺术,是立体具象的场面思维;而小说是以文字为唯一手段的线性形象思维,抽象特征明显。“‘影视小说’既要保持小说文字阅读的文学性,还要保持原著影视作品的视听性,使读者产生沉浸式艺术体验和感受,这中间的拿捏分寸是‘度’的问题。”
在剧本基础上,《沉默的荣耀》小说补充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历史细节和人物背景。“作为视听语言的剧集没有空间呈现这些东西,而小说有,这也恰恰是小说叙述方式的重要部分。”常青田说,“它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和背景,理解台词,理解人物角色‘隐蔽的行为动机’和‘深层的心理奥义’,也有利于小说的人物塑造。”
“1949年,也许是因为这一年农历闰月的原因,显得格外漫长。南北方的雨季从北到南都后延了许多天。从公历七月中旬的雨下到八月初,大雨、小雨、连阴雨,就跟福州城外围的解放军的炮声一样没有间断过。”
这是《沉默的荣耀》小说的开头,常青田介绍,在电视剧原剧本中,第一集开场本是“台大医院刺杀案”交通员张灏(即林义伟)牺牲的情节,之后通过倒叙把福州解放前后的情节以回忆的方式补回。“但我原想小说可以比电视剧更厚重一些,在下笔之前就想好了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上一定要从1949年8月福州解放开始写起,也就是正时序的直线叙事从头到尾铺展故事。后来电视剧剪辑了四五版,最终播出版开头也跟我一样使用了直叙”。
而在叙事方式和情节设置上,小说则与剧本基本保持了一致。常青田解释,作为电视剧播出在前,后续读者才会看小说回味的先后关系,改编小说在情节上不宜大动,除了少数逻辑上明显漏洞需要调整,小说其余主体内容都遵循了剧本的情节节奏。为数不多的一处不同在于,出于播出的篇幅限制,电视剧中吴石在第一集结尾就前往了台湾,小说则用了两章多近三章的篇幅将这个故事的发动机——吴石在福州解放前后的故事讲述得更加完整、从容和充分。
体裁一变,叙述语言也必然随之改变,这正是小说改编的另一大难点。“作家一般写东西的文学风格逐渐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这是一种文学习惯和风格,但面对题材不一样的故事时,风格必须得根据题材不同改变。”
常青田介绍,影视剧本中的台词对白都是口语化的,与书面语有很大区别,所以与台词对白相互映衬的叙述性语言文字也必须统一。对此,他在小说语言上保持了朴实凝练、节奏鲜明的风格,以短句为主,句式结构简洁直接,与台词对白形成统一的文学风格。“与视听语言不同,文字在很多时候更能直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让读者产生比视听更强烈的冲击和想象,画面和声音是有限的,而读者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发掘“艺术真实”的力量
《沉默的荣耀》中,90%以上的人物和主要情节事件都是在历史和档案中有据可考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这一总体定位决定了这部剧的真实历史含量,也决定了小说改编同样必须以史实为依托。
电视剧收官后,常青田曾在文章中就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谈道:“尽管在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中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但这个‘大事’‘小事’里的事件选择,与艺术处理‘不虚’与‘不拘’的分寸拿捏,一直考验着创作者,也直接关乎作品的成败。”
他以最后两集中吴石狱中审讯等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为例,“这是以‘历史真实’为依托的大胆的、难能可贵的极致深度创作,是发掘了曾被夹在历史著作缝隙里、被有意或无意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光芒,是对人物、主题思想和历史题材等多方面的深度开掘,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所追求的形而上的‘艺术真实’,让‘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产生了静水流深一般的艺术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高质量艺术创作。”
与剧本创作一以贯之的是,小说改编同样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此,创作期间,常青田在上海图书馆和旧书网站搜集了包括《冷月无声——吴石传》《朱枫传》在内的五六十种书籍资料,为小说中历史背景和细节的还原和刻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原创剧本,我需要分辨其中哪些是真实历史,哪些是编剧根据历史原型虚构或完全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尽量还原以人物对白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影视剧的特点,完成文本小说的叙事。”
作为擅长历史题材创作的编剧,常青田此前创作过多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话剧及戏曲剧本。在他看来,一方面“距离产生美”,另一方面,历史题材比当代题材所受的创作制约相对少一些,使创作者能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多地用在故事和人物上,“其实,不论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光芒也好,黑暗也罢,我们写的都是人,都是人性”。
对于小说《沉默的荣耀》,他同样希望青年读者能从中读出人性的光辉,“首先是大无畏的英雄精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传承的精神。还有就是英雄身上的那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慷慨,那种‘既如此,便如此’的豁达,那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笃定,这些都是在建立高尚人格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