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达铜仁时,是在2025年霜降的前一天,有很明媚的阳光。
铜仁是位于黔东的一个小城,与湘西接壤,小城不大,城中极少见到林立的摩天大楼,锦江河穿城而过。沿河的人行道上种着银杏树,正是银杏金黄的时节,地面上铺满一层掉落的黄叶。眼前的锦江水缓缓流动,阳光在河面上投下金灿灿的光影,深秋的小城多了几分温婉的深情。
铜仁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是“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等的生息繁衍之所。“蛮”在外人看来免不了有“蛮横、刁蛮、野蛮”之嫌,多为贬义,可只有当你们和他们深入接触后,才能真正理解“蛮”的含义:朴实、本分、厚道、诚信。“厚德铸铜·仁义致远”是当地人世代传承的修身、处世、待人之道。走在大街上,看着一个个和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的皮肤多为古铜黑、亚麻黄,听着他们嘴里熟悉的乡音,看着他们脸上纯朴而略带腼腆的笑意,那一刻,我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亲切,感觉到我与他们之间有一种唇齿相连的联系,这联系,我称之为“父老乡亲”。
来铜仁的第二天,我赶去了“朱砂古镇”。古镇位于万山区,万山自古盛产朱砂,开采历史起于何时不可考。据传,西周时,一位从巴国来此的梵氏女子教土民在崖壁上用青铜工具沿着丹脉敲凿取丹,久敲久凿而成洞穴。梵氏将凿得的丹砂献给武王,武王服之,治好了心悸不宁的毛病,便封产丹之山为“大万寿山”,民国开始简称“万山”。
万山汞矿的开采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这里的职工和家属有两三万人。2001年9月,万山汞矿枯竭,矿区正式关闭。当地人将矿山的遗址、遗迹改造成以朱砂为主题的矿山公园。2016年5月4日,正式更名为朱砂古镇。
步入朱砂古镇,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边多是红砖灰瓦的一层砖房,人民公社大食堂、职工宿舍、苏联专家楼、矿业遗址博物馆、露天大会堂……走在大街上,我有一种巷陌寻幽、时空颠倒的错觉,仿佛又回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万山矿区锣鼓震天、红旗招展,一个个矿工手持铁锹,戴着头盔,身着工装,无一例外都有着黝黑的皮肤和一股子顽强不屈、敢拼敢干的精神。他们用汗水铸就了万山矿区当年最为鼎盛的辉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万山矿区累计生产汞和朱砂3万多吨,上缴利税15亿余元,被誉为“中国汞都”。如今,当年的矿工不知所终,但这些遗址遗迹却完好地保留下来,它们见证着万山当年的精神、当年的繁荣,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工业文明时代的珍贵遗产。
“地下长城”是我在矿区见到的最为震撼的景观。这是由几条纵横交错的地下矿洞组成的“时空隧道”,全长970公里。走在矿洞中,两边是嶙峋突兀的石壁。站在石壁前,遥想着当年的矿工挥动铁锹,喊着号子,一次次凿着石壁,一块块蕴含着朱砂的石块从墙壁上滚落。矿工们用背篼装满矿石,走出洞口,汗水浸透他们的衣服。仔细聆听,我甚至还能听到矿工们沉重的喘息。一块块矿石经过提炼、加工,石块中的朱砂被运往全国各地,那一抹抹惊艳国人的朱砂红,是这个城市的底色,也是这个城市的精气神。
朱砂已经没有了,但朱砂古镇因此崛起。朱砂古镇深藏在群峰叠翠的崇山峻岭中,像一棵低调、内敛的含羞草,又像一颗染透万山红遍的朱砂痣。沿着山腰修建的玻璃栈道、悬崖上的露天泳池,为游客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古镇店铺里陈列的朱砂饰品、朱砂画、朱砂拓印……无不彰显着朱砂文化独特而古老的魅力。
责任编辑:宋宝颖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