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琥珀(散文)
戢天(27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25日 07版)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便是跟着爷爷奶奶去山坡上的田地“添乱”。那时,路是土路,是一代代农民一天又一天、一步步踩出来的。隆起的路两边贴着沟壑长满了野草,像是整齐的护栏,上边是结实的尘土,下边是娇嫩的果蔬。晴日里,劳作者将水杯、外套放在草上,隔着灰;雨天泥泞,野草成了刮去鞋底黄土的法宝。
大概在我12岁那年的春天,有人出资修了这条长长的水泥小路。那些茂密的野草从此深埋在了混凝土之下,但很快,又一批新的野草在水泥与黄土的交界处疯狂生长。我唯一的贡献,就是把这些与庄稼争夺营养的野草连根拔起,当然,偶尔一同拔起的还有发育中的高粱。
它们的根部紧紧抓着泥土,这种对大地的留恋与不舍是一种“恰好的负担”,让我可以扔出去很远。泥土混着小石子在空中解体,最终落入坡下河流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绿色。下游浣洗的大人们不难知道,在他们的上游,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幸运的是,我的调皮没有影响自家田地的丰收。在秋天的某个傍晚,刚放学到家的我立刻扔下书包,坐着拉货的三轮车往山上赶去。这是它今天的第8次往返,车斗里面散落着饱满的麦穗,还有裹着泥的花生,以及炸开壳的芝麻。
爷爷的两个儿子请假在这里帮了一天的忙,太阳落山的时候,又来了他的孙儿。在播种与耕作中没有出过力的我们,却在丰收时尽享着喜悦,这是独属于家人的爱意与温暖。不单单是我们家的田,其他人家的田里也是全员齐上阵。夜晚的山丘虽然很黑,但我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在刚过去不久的盛夏,我们几个孩子曾偷偷约着挑战黑夜的山丘,练胆量,去水泥小路的尽头探索一间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旧屋。领头的孩子是从他爷爷那里听到的这个故事,在那间旧屋里,住着一个“吃小孩的妖怪”。尽管彼时的我已不相信世界上有妖怪,可仍照着《西游记》电视剧里面妖怪的模样,“混合”出了一个。靠着从自家偷来的手电筒,我们相互壮着胆,在好奇、好玩、好面子中摸了上去。虽然是几人同行,虽然嘴上说着不害怕,可我知道,若是遇见野猪,按逃跑的速度,我多半会被第一个撞倒。即使没遇到野猪,若是踩着蛇被咬一口,小命恐怕也不保。
在忐忑中我们接近了路的尽头,前面打手电的孩子不知为何突然大叫一声,那间旧屋在光柱中闪过,我们没看清便立刻大叫着往山下跑去。手电筒的光柱在急速地摆动,此时乱舞的光明比静默的黑暗更可怕,像是一只野兽,咬着我们逃跑的步伐。下坡的水泥小路在与光的赛跑中帮了大忙,即使摔倒也能滚出去好远,在疼痛感来袭的时候,我又在感叹,要是土路该多好。
受伤最严重的小孩家长找到了那个领头的孩子家,这次秘密行动彻底暴露,“会盟”的几个人的父母逐一知晓。结果可想而知,其他几个伙伴应该像我一样,也挨打了吧。
那次探险,“疲于奔命”的我没有心情好好欣赏这田地里的夜晚。在这次秋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我看到了此生最美的星空。群星像是炸开的白芝麻,散落在天空的各个地方,发出不输给月亮的温润的光。地面的水泥小路上往返着各家的三轮车,在手电筒的“指挥”下,汇入山下的公路,融入明亮的车流中。那时的我想象着,农民或许就是播种星星的人,他们会在我入睡后,向天空抛撒丰收的喜悦,以点亮更多的星空。我在山坡的这边喊着那边伙伴的名字,他们的回应声乘着秋风,回响在百亩农田之上。我甚至分不清,这声音是否来自头顶上的某颗星星,或许此时此刻,那颗星球上的孩子以为是山那头的朋友在叫他,这美丽的误会,只停留在童年的那一刹那。
日子已过去两个童年的长度,遗憾的是,它不是童年的延长与简单相加,而是对童年的不断稀释。许多回忆被冲散,细节的碎片也七零八落,反倒是那一晃而过的旧屋,在我的想象中愈发清晰。
于是,在15年后的这个秋天,我一个人走在这条长长的旧水泥小路上,沿着起伏的山丘,不断靠近我从未抵达的深处。
退耕还林后的路两侧种满了白杨,风的指尖轻轻一弹,落叶便义无反顾地飘向地面,留下稀疏的枝丫。承载着落叶的溪流不疾不徐,与我前进的方向相反,一路往下,汇入山脚的河里。15年前,这里漂着的还有熟透的花生、被风吹折的高粱、等不及采摘就滚落下来的豆荚。有时我和伙伴们也会在上游放上几只纸船,怀着一起驶入“大河”的期望注视着。可是终究只有一两只能够抵达,其余的却是分道扬镳。一部分不愿离开,刚下水便紧贴着岸,另一部分没走多远便搁浅在中途的某个拐角,直到水破开纸张。
路还是这条路,距离还是这个距离,但这次我感到了疲惫,感觉到了艰难与漫长。或许是孩童的精力更充沛,或许是彼时朋友一路上的说笑加快了时间,但归根结底,是我走出了童年。
水泥小路的尽头,旧屋仍在,周围长满了野草与白杨。黄黏土堆砌的墙上裂缝丛生,贴近地面的部分不知道被什么动物打了一个大洞,木柱与房梁长满了菌类。村里的寿星说,这家人当时的选址很好,依山傍水建房,出门便是耕地。后来孩子长大外出,在外地讨生活,一家人便搬了过去。农耕时期,这融进山水的田园牧歌似的房屋,却在工业时代成了边缘。
这家人是战争年代逃难过来的,和村里其他人相距较远,交流也不多。所以,当这家孩子从外地回来,专程出资修路时,尚记得此家的老人们震惊不已、感慨万千。许多人说他是功成名就回来炫富,为的是荣归故里。可是,这里不是他原本的故乡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没人知道。长大后的我逐渐有了新的理解。这里虽不是他的故乡,但却有他的童年,他想要的应该是一条通往童年的路,在这条水泥小路的尽头,有他朝思暮想的童年。
我赶在太阳落山前往回走,靠近山脚拐弯处的落叶被风卷到边上,露出来的一些脚印,吸引了我的目光。很容易识别,这是一些动植物的足迹,肯定是在水泥路未干之时留下的。那三趾在前、一趾在后的是野鸡,看这杂乱的脚步,误入此处的它当时应是慌了神。那如梅花般绽放的是猫,它似乎不着急,不紧不慢迈着优雅的猫步。一路往下,还有不同形状的叶子,一些是白杨树叶,还有一些是野柴胡。但是,直到路的开头,我也没看到任何人的足迹。
此时的我猛然想起,在修路的那个夏天,很长一段时间,上山的路口都有人把守,“提防”成群结队想去山上玩耍的孩子。家里人也会嘱咐我们,这些天不要去山上乱串。农民们太渴望有一条平坦的小路了,在它坚固之前,每个人都像呵护庄稼一样保护着它。
没有接到通知的动植物,意外在这里留下了长久无法磨灭的足迹。作为文明产物的混凝土,以独特的奇遇,制作出了属于工业时代的琥珀。我甚至有些羡慕这条路的第一批“行人”,明明很轻,却留下了不深不浅的印记。后来的我们,尽管在上面用力地奔跑,似乎也留不下分毫。
“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小王子》里这样写着。秋天的夜来得早,甚至等不及太阳完全落下,我回头看水泥小路,那里正逐渐暗淡。与此同时,童年时的那轮明月正缓缓升起,一点点洒下琥珀色的月光。我借着这儿时的月光,用心去寻找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印记。身后路上那一个个或有形或无形的足迹,还在童年里奔跑,从星空到大地。它们从来没有逝去,而是融入了当下与未来的每一个四季,交织在无数伙伴甚至素未谋面之人的命运里。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便是跟着爷爷奶奶去山坡上的田地“添乱”。那时,路是土路,是一代代农民一天又一天、一步步踩出来的。隆起的路两边贴着沟壑长满了野草,像是整齐的护栏,上边是结实的尘土,下边是娇嫩的果蔬。晴日里,劳作者将水杯、外套放在草上,隔着灰;雨天泥泞,野草成了刮去鞋底黄土的法宝。
大概在我12岁那年的春天,有人出资修了这条长长的水泥小路。那些茂密的野草从此深埋在了混凝土之下,但很快,又一批新的野草在水泥与黄土的交界处疯狂生长。我唯一的贡献,就是把这些与庄稼争夺营养的野草连根拔起,当然,偶尔一同拔起的还有发育中的高粱。
它们的根部紧紧抓着泥土,这种对大地的留恋与不舍是一种“恰好的负担”,让我可以扔出去很远。泥土混着小石子在空中解体,最终落入坡下河流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绿色。下游浣洗的大人们不难知道,在他们的上游,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幸运的是,我的调皮没有影响自家田地的丰收。在秋天的某个傍晚,刚放学到家的我立刻扔下书包,坐着拉货的三轮车往山上赶去。这是它今天的第8次往返,车斗里面散落着饱满的麦穗,还有裹着泥的花生,以及炸开壳的芝麻。
爷爷的两个儿子请假在这里帮了一天的忙,太阳落山的时候,又来了他的孙儿。在播种与耕作中没有出过力的我们,却在丰收时尽享着喜悦,这是独属于家人的爱意与温暖。不单单是我们家的田,其他人家的田里也是全员齐上阵。夜晚的山丘虽然很黑,但我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在刚过去不久的盛夏,我们几个孩子曾偷偷约着挑战黑夜的山丘,练胆量,去水泥小路的尽头探索一间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旧屋。领头的孩子是从他爷爷那里听到的这个故事,在那间旧屋里,住着一个“吃小孩的妖怪”。尽管彼时的我已不相信世界上有妖怪,可仍照着《西游记》电视剧里面妖怪的模样,“混合”出了一个。靠着从自家偷来的手电筒,我们相互壮着胆,在好奇、好玩、好面子中摸了上去。虽然是几人同行,虽然嘴上说着不害怕,可我知道,若是遇见野猪,按逃跑的速度,我多半会被第一个撞倒。即使没遇到野猪,若是踩着蛇被咬一口,小命恐怕也不保。
在忐忑中我们接近了路的尽头,前面打手电的孩子不知为何突然大叫一声,那间旧屋在光柱中闪过,我们没看清便立刻大叫着往山下跑去。手电筒的光柱在急速地摆动,此时乱舞的光明比静默的黑暗更可怕,像是一只野兽,咬着我们逃跑的步伐。下坡的水泥小路在与光的赛跑中帮了大忙,即使摔倒也能滚出去好远,在疼痛感来袭的时候,我又在感叹,要是土路该多好。
受伤最严重的小孩家长找到了那个领头的孩子家,这次秘密行动彻底暴露,“会盟”的几个人的父母逐一知晓。结果可想而知,其他几个伙伴应该像我一样,也挨打了吧。
那次探险,“疲于奔命”的我没有心情好好欣赏这田地里的夜晚。在这次秋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我看到了此生最美的星空。群星像是炸开的白芝麻,散落在天空的各个地方,发出不输给月亮的温润的光。地面的水泥小路上往返着各家的三轮车,在手电筒的“指挥”下,汇入山下的公路,融入明亮的车流中。那时的我想象着,农民或许就是播种星星的人,他们会在我入睡后,向天空抛撒丰收的喜悦,以点亮更多的星空。我在山坡的这边喊着那边伙伴的名字,他们的回应声乘着秋风,回响在百亩农田之上。我甚至分不清,这声音是否来自头顶上的某颗星星,或许此时此刻,那颗星球上的孩子以为是山那头的朋友在叫他,这美丽的误会,只停留在童年的那一刹那。
日子已过去两个童年的长度,遗憾的是,它不是童年的延长与简单相加,而是对童年的不断稀释。许多回忆被冲散,细节的碎片也七零八落,反倒是那一晃而过的旧屋,在我的想象中愈发清晰。
于是,在15年后的这个秋天,我一个人走在这条长长的旧水泥小路上,沿着起伏的山丘,不断靠近我从未抵达的深处。
退耕还林后的路两侧种满了白杨,风的指尖轻轻一弹,落叶便义无反顾地飘向地面,留下稀疏的枝丫。承载着落叶的溪流不疾不徐,与我前进的方向相反,一路往下,汇入山脚的河里。15年前,这里漂着的还有熟透的花生、被风吹折的高粱、等不及采摘就滚落下来的豆荚。有时我和伙伴们也会在上游放上几只纸船,怀着一起驶入“大河”的期望注视着。可是终究只有一两只能够抵达,其余的却是分道扬镳。一部分不愿离开,刚下水便紧贴着岸,另一部分没走多远便搁浅在中途的某个拐角,直到水破开纸张。
路还是这条路,距离还是这个距离,但这次我感到了疲惫,感觉到了艰难与漫长。或许是孩童的精力更充沛,或许是彼时朋友一路上的说笑加快了时间,但归根结底,是我走出了童年。
水泥小路的尽头,旧屋仍在,周围长满了野草与白杨。黄黏土堆砌的墙上裂缝丛生,贴近地面的部分不知道被什么动物打了一个大洞,木柱与房梁长满了菌类。村里的寿星说,这家人当时的选址很好,依山傍水建房,出门便是耕地。后来孩子长大外出,在外地讨生活,一家人便搬了过去。农耕时期,这融进山水的田园牧歌似的房屋,却在工业时代成了边缘。
这家人是战争年代逃难过来的,和村里其他人相距较远,交流也不多。所以,当这家孩子从外地回来,专程出资修路时,尚记得此家的老人们震惊不已、感慨万千。许多人说他是功成名就回来炫富,为的是荣归故里。可是,这里不是他原本的故乡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没人知道。长大后的我逐渐有了新的理解。这里虽不是他的故乡,但却有他的童年,他想要的应该是一条通往童年的路,在这条水泥小路的尽头,有他朝思暮想的童年。
我赶在太阳落山前往回走,靠近山脚拐弯处的落叶被风卷到边上,露出来的一些脚印,吸引了我的目光。很容易识别,这是一些动植物的足迹,肯定是在水泥路未干之时留下的。那三趾在前、一趾在后的是野鸡,看这杂乱的脚步,误入此处的它当时应是慌了神。那如梅花般绽放的是猫,它似乎不着急,不紧不慢迈着优雅的猫步。一路往下,还有不同形状的叶子,一些是白杨树叶,还有一些是野柴胡。但是,直到路的开头,我也没看到任何人的足迹。
此时的我猛然想起,在修路的那个夏天,很长一段时间,上山的路口都有人把守,“提防”成群结队想去山上玩耍的孩子。家里人也会嘱咐我们,这些天不要去山上乱串。农民们太渴望有一条平坦的小路了,在它坚固之前,每个人都像呵护庄稼一样保护着它。
没有接到通知的动植物,意外在这里留下了长久无法磨灭的足迹。作为文明产物的混凝土,以独特的奇遇,制作出了属于工业时代的琥珀。我甚至有些羡慕这条路的第一批“行人”,明明很轻,却留下了不深不浅的印记。后来的我们,尽管在上面用力地奔跑,似乎也留不下分毫。
“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小王子》里这样写着。秋天的夜来得早,甚至等不及太阳完全落下,我回头看水泥小路,那里正逐渐暗淡。与此同时,童年时的那轮明月正缓缓升起,一点点洒下琥珀色的月光。我借着这儿时的月光,用心去寻找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印记。身后路上那一个个或有形或无形的足迹,还在童年里奔跑,从星空到大地。它们从来没有逝去,而是融入了当下与未来的每一个四季,交织在无数伙伴甚至素未谋面之人的命运里。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