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很多作品,刻画着明显的“地理标记”,存在着突出的“家乡印痕”。因为存在的这种区域性和地域性共同点,进而形成一些群体和派别,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等。

不同地域的作家群体,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景观、社会文化习俗不同,作家通过长期观察与艺术转化,运用语言表述,题材选择等方式,呈现特定地域的景观特征与民间习俗,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中国文学这种鲜明的区域标记和地理印痕,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风格,从文化心理深层上看,就是由于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心理,对作家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从而在作品上形成外在表现。

这种地域特征,根源于人们的家乡观念。家乡是人的衣胞地,家乡生活对人的耳濡目染,就像人的胎记,伴随一生,挥之不去。古今中外,很多著名作家在作品中,几乎都打上深刻的家乡印记,体现出浓厚的家乡情结。

地域风格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孔子《论语》中,山水影响人性气质的观点,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地理环境与民风关系的分析。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千古名著《文心雕龙·物色》里,也明确提出了“江山之助”的概念,进一步论证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与小说、戏剧、诗歌等一样,散文作家和作品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在多个维度,作品主题语言和风格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深层心理和文化结构,尤其是作家个人的性格特点上。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籍散文作家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他的作品家乡情结浓重,表现在他偏爱写家乡的各种题材,写父老乡亲的过往生活,写乡亲们善良忠厚的美德,写家乡的山水风光,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对家乡的祝福等。

可以说,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的每一点变化,都能引发他无尽的遐想,不尽的乡愁。

读了他的作品后,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从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家齐鲁人的性格,看出他“山里人”的特征。他的作品,文字里有热血在沸腾,行间中有作家的心脏在跳跃。他是在用真情珍惜文字,用心灵触动笔尖,用赤诚与读者沟通。

故乡本无他,只思儿时春。潍河南岸,有着一方名扬天下的群山,这就是沂蒙山和崂山山脉的余脉五莲山脉。在这片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大大小小的山头3300多座。从小生活在这里,别样的山水,秀丽的景色,都变成了李忠春笔下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作为五莲老乡,我和李忠春神交已久。但真正认识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从读他的散文作品《情满五莲山》开始。《情满五莲山》这样写道:“在齐鲁大地,人们经常这样说,这些山里人和别人不一样,质朴忠厚实干,无论是做人还是干事,从不偷奸耍滑。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外的五莲人来说,这个‘人格品牌’,是无价之宝,金光闪闪!”

他感慨道,五莲人的忠厚,名冠港城日照,更是誉满鲁东南!由此他忽发奇想说,当年东坡居士曾深情赞誉这方山水“奇秀不减雁荡”,“如果东坡居士生活在今天,他也会为这些山里人写下新的赞美:这里的人品,更压群山!”

在这篇5000多字的长篇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以他的族兄忠正大哥为代表的先辈们,发扬“五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拼命实干,努力改变家乡山水落后面貌;也看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当地著名企业家姜卫东,带领五征集团员工,奋力发展农用汽车工业,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名扬全国的大企业,造福桑梓的动人事迹。文章写到的所有人物,都有着齐鲁人的忠厚实在,更有着山里人的纯朴直爽。通篇散文感情饱满,一气呵成,像潺潺溪水,喷薄而出,读着文字,仿佛能触摸到作家怦然跳动的心律,体味到他激动滚烫的泪水。

五莲山就坐落在五莲县境内,这是个1947年的新建县,是“革命老区、艰苦地区、边远山区”的“三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济南到青岛,从潍坊到诸城等,各地的老师们纷纷报名支援建设五莲的教育事业。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很多都扎根在这片大山里了。李忠春的老师,很多都是这样来到五莲的。离开家乡后,李忠春时时感念着从小学到中学,各位任课老师们的培养教育,像尊重长辈一样,尊重着这些老师。在散文《那明媚的春光》《一群人,四十年》等作品中,李忠春清晰地刻画出了任课老师的模样:青春潇洒的陈维森老师,妙趣横生的唐可训老师,慈祥亲切的胡秀云老师……热情赞美了母校五莲县第一中学,这所被社会上广泛赞誉的“状元学校”,还有校园里的杨柳、教室、草褥子、煤油灯等等。读了这些文字,引人梦里回母校,再叙往昔师生情。

对前辈的敬重,对家人的热爱和感恩,对山东人重情重义品德的赞美,这类题材在李忠春散文作品中,占有着很重的分量。这份深厚浓重的感激之情,转化成了散文《五莲山的小草》中,对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帮助支持自己求学工作的亲朋好友,以及对左邻右舍的深情回忆,也变成了《母亲树》中,对那棵给童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的老杏树的深深眷恋。

听到家乡亲人为纪念先辈续修家谱,作家心潮起伏,感慨万端,欣然撰笔为文。他从族谱想到了先祖,看到了勤劳的父亲,善到极处是平淡的慈母。在作家心中,父母亲是人生的航标灯塔,指引着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向。这种“忠厚传家久”的家风,浸淫在作家的骨子里,塑造了李忠春敦厚善良古道热肠的性格。

在散文集《春趣集》中,作家对家乡的巷陌老屋、古井碾子、邻里乡音,都有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他从家乡的土路变迁中,牵挂着乡亲们生活的变化。儿时那条蜿蜒崎岖的小路,如今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硬化路,回家时走在路上,他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受。沐浴着乡野春风,回忆起过去求学走过的土路,回想起飘逝的童年趣事,特别是看到路过家门口,正在快速建设的“京沪高铁辅助二通道”,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和期待。

作为媒体人,职业习惯养成了李忠春敏于思考的特点。他观察着家乡山水之美,但不停留对美景的赞颂上,更关注着这种大自然的上天之赐,如何转化为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和条件;他也不仅仅徜徉在文人墨客的足迹中,更关心着家乡人民如何不忘初心,继续踏实苦干,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发展,改变落后面貌。

印象深刻的还有散文作品《犹记少年春趣》。这篇散文因为充满童真童趣,妙趣无穷,语言灵动,构思巧妙,广泛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听春”“打春”“闻春”等意象展开,运用“五感”写作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充分调动读者的五官感受,把童年视角中的春天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向往,让人陶醉,读之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带着草帽,吹着口哨,闻听着鸟语花香。

少年情趣无穷,春趣最是美好。我们每个人的梦中,永远闪耀着少年时春天的光芒。这种记忆,越到老年,越是温暖温馨。读着作家的文章,重温这“春天里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作家对家乡、亲人以及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留恋。

李忠春曾身处多个领导岗位,但他总是挤出时间,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散文创作和杂文写作。这些作品中,不仅有精美散文,也有上品杂文,多篇收入高等院校通讯和评论写作教材,多篇入选各种文集,多篇还被选入了国家级的教材和试题库。

李忠春在散文《春风化雨润亲人》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乡情比较重的人。家乡芳香四溢的泥土,碧绿欲滴的麦苗,蜂飞蝶舞的杏花,时时氤氲在我的思绪中,徜徉在我的梦乡里,更经常流淌到我的笔端和指尖!”这是说散文要写心里话,书真感情。求真求实,至善至美,表里如一,文如其人,这就是李忠春散文写作的价值追求和创作理念。中国人写信第一句话就是“见字如面”,这是说要言为心声,心口如一。评价一个作家的风格时,如果说文如其人,就是对作家和作品的高度肯定。

散文作品本质上属于“非虚构文学”。作家应该书写熟悉的生活,回忆曾经的经历,抒发真挚的感情,畅谈真实的意见。我们不必拘泥于“在场主义”,也不反对合理使用文学创作的各种方法。但反对过度的铺陈排比,过度的语言包装,反对靠华丽的外衣,掩盖虚空的内核;更反对靠完全虚构,胡思乱想,甚至凭空想象,靠从网上和资料里,移花接木,拼凑作品,写“注水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散文作家就应该像李忠春这样,从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写起,从自己最热爱的家乡写起,从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写起。这样,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经得起读者选择,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有“真善美”特质的散文作品。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