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新老师了(散文)
河南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杨营小学教师 孙君飞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25日 13版)
我不怕开学,怕的是学生人数的减少,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能否坚守到最后。
校长打来电话,询问我新学期是否愿意留下来继续教语文课,只是学校不再办四年级和五年级,恐怕我得教三年级。校长说,他目前也无法预计会有多少个孩子来报到。
没过多久,我又接到一个电话,是镇初中学校的新任校长打来的,邀请我去他那里教语文。放下电话,我问自己该不该在教了一年时间的乡村小学扎根?何况这所学校早晚会被撤并,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曾有孩子问我:“孙老师,一年以后你要离开这里吧?”因为支教老师和年轻教师流动较快,给孩子们留下“新老师”只能教他们一年的印象。当时我没有犹豫, 微笑着回答:“我会一直教下去,直到退休。”
9月1日,学校如期开学。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三年级教室,教室在二楼并且靠近楼梯,却感觉走了很远。我站在讲台上,只看到4个孩子,两个女生,两个男生。这是学校人数最少的班级。我并不擅长记名字,然而这4个孩子,我问一遍他们的姓名便牢牢地记住了。他们真小啊,满脸稚嫩,眼神清澈带着怯意。
班主任建立好班级微信群,拉我入群,4个孩子的家长也陆续加入,一共10个人。观察几天,我发现班主任每次在群里提到一件事情,只有一名家长会留言“收到”,其他家长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习惯保持沉默,也许他们有自己不方便的地方。
一次,班主任告诉我:“某同学,你不要管她。听不听课,做不做作业,你都不要管她,在课堂上不出事就行。”这个女孩确实有异样,有时候正上课,她会突然起身,跑到教室后面丢垃圾,或者在座位上突然手舞足蹈起来,自言自语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有自己的快乐,却无法与人分享。我尝试提问她,她只会羞涩地朝你一笑,接着在作业本上画线,画啊画啊。终于看出一个人物的轮廓,有头有手脚,却被一捆一捆的线条纠缠着。她不会唱歌,但是她的咿呀也许就是歌唱。她不会跟着你读生字、默写古诗,但她偶尔会抬起头,满含期待地望着你,目光很远,心事很近。
我和4个孩子很快熟悉了,其中3个孩子知道上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当他们站起来,翕动着嘴唇却发不出声音,我也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失望甚至生气,耐心些再耐心些。我请他们坐下,继续微笑着讲课。慢慢地,他们发出了声音,清脆悦耳,跟窗户外的鸟鸣声一样动听。
其中一个男生只会读不会写,连握笔的姿势手法都是错的,更不用说一个字的笔画顺序,而且他性子急躁,每次写“口”字都是画一个圆圈。另外一个女生的问题则是,你一旦提高声音跟她说话,她的眼中就会涌出泪水,仿佛遭受了很大的委屈。
在这里,我真的已经不是新老师了,可是新学期遇到的问题依然是新的。我决定去家访,每一个孩子的家里都要去一次。
我先去距离学校最近的一个男生家里,他的爷爷当过乡村教师。男生家的院落多日未清扫,白杨树叶落了许多,混养着一些家禽,散发的气味不够友好。男生的母亲坐在角落里,朝我嘿嘿笑着,没有起身,这是一个失去部分生活能力的母亲。孩子的父亲比她好一些,却也不能监护他在家学习。孩子长时间玩手机,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管。等到孩子的爷爷回家,天色已晚。我告诉老人,孩子写“口”字习惯画圈,能不能买一本钢笔字帖让他练练。老人沉默了一会儿,便答应了。我说不用买太多东西,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带着老人沉甸甸的期待,我离开了这个男生的家。回过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亮起温暖的灯火。背对灯火,道路越来越暗,直到走到校门口,眼前才逐渐明亮起来。
第二天放学以后,我趁时间尚早,家访了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女生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照顾3个孩子和一个老人。我称赞女生听课认真、书写整洁,因为学习积极,已经得到我奖励她的几本《儿童文学》杂志,我还把自己出版的童话书送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在家多读几本书。然后我提到女生的眼泪,女生母亲笑了笑,歉意地解释这个孩子有一颗“玻璃心”,在家也是这样。我笑了,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和老师对她(他)再多一些耐心、一些关爱,提问时我还得放低声音,做一个语气和内心都足够温柔的老师。临走时,女生母亲非给我摘一个大冬瓜不可,我一周都吃不完,盛情难却,只好自己拿起菜刀切了个冬瓜头,结果吃了整整两天。
男生家境良好,父母在公路边开有一家超市,父亲偶尔会开车送他上学。见到男生母亲,她说她在家能够带着孩子预习、阅读和做作业,我向她表示感谢。我给男生逐一讲了字帖、课堂笔记、课外读物的用法,又让他听写了一些字词,对家庭作业提出要求。男生母亲看出我是一个工作认真的老师,说孩子放在村小是放对了,没想到新学期还遇到一个“作家老师”,真是高兴。我也很高兴,老师对孩子的每一分关注,当父母的都能够感受到,愿意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
最后家访的是那个“不用多管”的女生。女生母亲骑着电瓶车走在前面,我骑着摩托车跟在后面,女孩贴着母亲的脊背频频回头,双手左右舞动,仿佛在指挥道路两旁不断后退的树木,看得出她非常放松开心。到了女生的家,院落是新的,房屋是新的,门窗是新的,墙壁粉刷得洁白如雪,可以看出主人的勤劳能干。女孩一回到家,就“咚”的一声锁了门,不知道待在屋里干什么。女孩母亲站在院中,她眼神悲伤,嘴角颤动,不过她忍住了眼泪。她的丈夫在镇上的工地务工,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谈到女孩,我安慰她说,我们会带着她学习,她能学多少是多少,不做太高的要求。也许女孩母亲听惯了这种话,甚至排斥这种“优待”,她抬起头,正视着我,认真诚恳地说:“老师,她能照顾自己,她能自己穿衣服,她能自己盖被子,只是她是个女孩,我为她操太多的心,今年这里没有了四年级、五年级,等上完三年级,那时候该怎么办?”我不由心生羞愧,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送给孩子一本字帖,和几本课外杂志,请妈妈在家给她读读里面的故事,里面的插画也很美,我想她会喜欢。
女孩拿到我送给她的字帖,第二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她就掏出来,翻到认认真真写完的那一页,充满期待地指给我看。我吃了一惊,原本以为她连一个圆圈都画不了,没想到在妈妈的帮助下写得那么工整,一笔一画好像用刀子刻出来似的。女孩情绪激动,嘴里发出的声音越发听不清楚,我却知道那是她在为自己骄傲地歌唱。
我一边称赞她,一边看了看其他3个孩子,他们也感到这件事情意想不到,其实她从来没有交过作业,以前老师也很少跟她说话。我们之间开始有话可说了,这是一个值得分享的新的进步,我的心里不由一阵喜悦。等这4个孩子告别自己的启蒙小学,多年以后,还能够铭记彼此、不分彼此,我想这会是我难得的一种幸福和快乐。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
我不怕开学,怕的是学生人数的减少,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能否坚守到最后。
校长打来电话,询问我新学期是否愿意留下来继续教语文课,只是学校不再办四年级和五年级,恐怕我得教三年级。校长说,他目前也无法预计会有多少个孩子来报到。
没过多久,我又接到一个电话,是镇初中学校的新任校长打来的,邀请我去他那里教语文。放下电话,我问自己该不该在教了一年时间的乡村小学扎根?何况这所学校早晚会被撤并,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曾有孩子问我:“孙老师,一年以后你要离开这里吧?”因为支教老师和年轻教师流动较快,给孩子们留下“新老师”只能教他们一年的印象。当时我没有犹豫, 微笑着回答:“我会一直教下去,直到退休。”
9月1日,学校如期开学。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三年级教室,教室在二楼并且靠近楼梯,却感觉走了很远。我站在讲台上,只看到4个孩子,两个女生,两个男生。这是学校人数最少的班级。我并不擅长记名字,然而这4个孩子,我问一遍他们的姓名便牢牢地记住了。他们真小啊,满脸稚嫩,眼神清澈带着怯意。
班主任建立好班级微信群,拉我入群,4个孩子的家长也陆续加入,一共10个人。观察几天,我发现班主任每次在群里提到一件事情,只有一名家长会留言“收到”,其他家长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习惯保持沉默,也许他们有自己不方便的地方。
一次,班主任告诉我:“某同学,你不要管她。听不听课,做不做作业,你都不要管她,在课堂上不出事就行。”这个女孩确实有异样,有时候正上课,她会突然起身,跑到教室后面丢垃圾,或者在座位上突然手舞足蹈起来,自言自语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有自己的快乐,却无法与人分享。我尝试提问她,她只会羞涩地朝你一笑,接着在作业本上画线,画啊画啊。终于看出一个人物的轮廓,有头有手脚,却被一捆一捆的线条纠缠着。她不会唱歌,但是她的咿呀也许就是歌唱。她不会跟着你读生字、默写古诗,但她偶尔会抬起头,满含期待地望着你,目光很远,心事很近。
我和4个孩子很快熟悉了,其中3个孩子知道上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当他们站起来,翕动着嘴唇却发不出声音,我也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失望甚至生气,耐心些再耐心些。我请他们坐下,继续微笑着讲课。慢慢地,他们发出了声音,清脆悦耳,跟窗户外的鸟鸣声一样动听。
其中一个男生只会读不会写,连握笔的姿势手法都是错的,更不用说一个字的笔画顺序,而且他性子急躁,每次写“口”字都是画一个圆圈。另外一个女生的问题则是,你一旦提高声音跟她说话,她的眼中就会涌出泪水,仿佛遭受了很大的委屈。
在这里,我真的已经不是新老师了,可是新学期遇到的问题依然是新的。我决定去家访,每一个孩子的家里都要去一次。
我先去距离学校最近的一个男生家里,他的爷爷当过乡村教师。男生家的院落多日未清扫,白杨树叶落了许多,混养着一些家禽,散发的气味不够友好。男生的母亲坐在角落里,朝我嘿嘿笑着,没有起身,这是一个失去部分生活能力的母亲。孩子的父亲比她好一些,却也不能监护他在家学习。孩子长时间玩手机,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管。等到孩子的爷爷回家,天色已晚。我告诉老人,孩子写“口”字习惯画圈,能不能买一本钢笔字帖让他练练。老人沉默了一会儿,便答应了。我说不用买太多东西,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带着老人沉甸甸的期待,我离开了这个男生的家。回过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亮起温暖的灯火。背对灯火,道路越来越暗,直到走到校门口,眼前才逐渐明亮起来。
第二天放学以后,我趁时间尚早,家访了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女生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照顾3个孩子和一个老人。我称赞女生听课认真、书写整洁,因为学习积极,已经得到我奖励她的几本《儿童文学》杂志,我还把自己出版的童话书送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在家多读几本书。然后我提到女生的眼泪,女生母亲笑了笑,歉意地解释这个孩子有一颗“玻璃心”,在家也是这样。我笑了,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和老师对她(他)再多一些耐心、一些关爱,提问时我还得放低声音,做一个语气和内心都足够温柔的老师。临走时,女生母亲非给我摘一个大冬瓜不可,我一周都吃不完,盛情难却,只好自己拿起菜刀切了个冬瓜头,结果吃了整整两天。
男生家境良好,父母在公路边开有一家超市,父亲偶尔会开车送他上学。见到男生母亲,她说她在家能够带着孩子预习、阅读和做作业,我向她表示感谢。我给男生逐一讲了字帖、课堂笔记、课外读物的用法,又让他听写了一些字词,对家庭作业提出要求。男生母亲看出我是一个工作认真的老师,说孩子放在村小是放对了,没想到新学期还遇到一个“作家老师”,真是高兴。我也很高兴,老师对孩子的每一分关注,当父母的都能够感受到,愿意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
最后家访的是那个“不用多管”的女生。女生母亲骑着电瓶车走在前面,我骑着摩托车跟在后面,女孩贴着母亲的脊背频频回头,双手左右舞动,仿佛在指挥道路两旁不断后退的树木,看得出她非常放松开心。到了女生的家,院落是新的,房屋是新的,门窗是新的,墙壁粉刷得洁白如雪,可以看出主人的勤劳能干。女孩一回到家,就“咚”的一声锁了门,不知道待在屋里干什么。女孩母亲站在院中,她眼神悲伤,嘴角颤动,不过她忍住了眼泪。她的丈夫在镇上的工地务工,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谈到女孩,我安慰她说,我们会带着她学习,她能学多少是多少,不做太高的要求。也许女孩母亲听惯了这种话,甚至排斥这种“优待”,她抬起头,正视着我,认真诚恳地说:“老师,她能照顾自己,她能自己穿衣服,她能自己盖被子,只是她是个女孩,我为她操太多的心,今年这里没有了四年级、五年级,等上完三年级,那时候该怎么办?”我不由心生羞愧,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送给孩子一本字帖,和几本课外杂志,请妈妈在家给她读读里面的故事,里面的插画也很美,我想她会喜欢。
女孩拿到我送给她的字帖,第二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她就掏出来,翻到认认真真写完的那一页,充满期待地指给我看。我吃了一惊,原本以为她连一个圆圈都画不了,没想到在妈妈的帮助下写得那么工整,一笔一画好像用刀子刻出来似的。女孩情绪激动,嘴里发出的声音越发听不清楚,我却知道那是她在为自己骄傲地歌唱。
我一边称赞她,一边看了看其他3个孩子,他们也感到这件事情意想不到,其实她从来没有交过作业,以前老师也很少跟她说话。我们之间开始有话可说了,这是一个值得分享的新的进步,我的心里不由一阵喜悦。等这4个孩子告别自己的启蒙小学,多年以后,还能够铭记彼此、不分彼此,我想这会是我难得的一种幸福和快乐。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