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以文学发现生活,以生活重建文学

青年作家如何突破藩篱

中国青年报社 黄帅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9日   01 版)

    自拙文《青年作家在今天面对哪些难题》刊发在《中国青年作家报》上后,有不少读者朋友跟评,看来这的确是大家格外关心的话题。只有问题意识是不够的,要怎么化解难题、怎么走出藩篱,依然是困扰着年轻写作者。作为本话题讨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篇,笔者也想继续谈谈个人看法,其中若有偏颇之处,也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的指正。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一生的性格和三观,创作也是这个道理,写作者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早年的阅读和阅历,都对其日后的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史上有大量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能把《红楼梦》写成一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世界,既能写出唯美烂漫的大观园世界,又能写出跌宕流离的人间悲情,这跟他经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现实惨痛密切相关。现代文学大师中,像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等人,其作品的个人自叙传风格十分明显,早年经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内容,也影响着文学感觉与情感方式。

    当代文学里的诸多名家,依然延续着这个规律。就像莫言的小说始终带有高密东北乡的乡土气息,尽管形式上追求魔幻现实主义,但其书写与批判的现实依然是典型的乡土中国。贾平凹早期也是以书写乡土著称的,尽管它后来写了《废都》这样的城市题材的小说,但仍是“进城”模式,并不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学,这在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知名作品中也有明显体现。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今的青年作家面对着何种现实资源呢?与前辈们显然不同的是,青年写作者(尤其是85后、90后以及更年轻者)面对着历史上规模和速度空前的城市化进程,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人类历史上可能也是极其罕见的。套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们要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几百年的路,其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人性裂变和社会矛盾问题,这也给广大作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来源。

    然而,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与现实资源相匹配的文学创作成果,这固然有文学作品对现时代问题反映“滞后性”的内在因素,但也跟写作者观察与批判力不够、文学创造力与担当缺乏有关。相对而言,青年作家不再有前辈们的一些“苦难重担”,而是发自内心将文学与现实生活、情感世界结合起来。这产生的结果是,文学风格日趋多元化,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的不同的写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寻求所谓的“共识”越来越难。

    我们当然没必要刻板地固定一个所谓的“共识”。如果文学再次出现曾经的“一体化”(洪子诚语)格局,最后伤害的还是文学本身。但是,如果年轻写作者过于沉浸在个人情绪里,这也并不可取。以笔者之见,“以文学发现生活,以生活重建文学”或许是年轻一代写作者更应坚持的路径。具体来说,青年作家应该从小我走向大我,以更大的视野关怀现实、理解社会,书写新的生活体验与文学风貌。

    有读者留言说,青年作家需要“在知识储备上做足做好功课”。笔者认为深层次的“知识储备”,其实不是知识或者阅读量的叠加,而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或者有形成这种结构的主观意愿。那些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大作家,大多不是局限在某个领域的思考者,像茨威格钟情于心理学,纳博科夫对蝴蝶很有兴趣,这些看似与文学无关的领域其实都在帮助作家拓宽视野,并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观察世界、理解情感的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才在茨威格的作品里看到那么多难以节制的激情与冲动,我们会跟随他的笔触探索人类心灵的秘密,而纳博科夫对学术的研究兴趣也助长了其作品的深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当下最缺乏的恰恰是那种突破所谓“纯文学”局限性的青年写作者,或者说是思考者。在今天,文笔流畅不再是评价写作者潜力的根本标准,叙事能力与思想深度,则是让青年一代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要想做好这些方面,较为完备与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作家都没有解释世界的自洽逻辑,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向内转”早就成为年轻写作者近乎本能的路径之时,过度强调内在情绪的书写,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对个体情感的精微叙述和观察,是年轻作家的特长,但如果过度沉溺于此,也会限制自己创作的潜力。

    还有读者留言说,应该“搭建好与名家对话的桥梁”。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笔者也是90后,平时也常与身边朋友探讨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奥妙,其实对这些有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只是缺乏一些良好的契机,没有很好的“引路人”。或者有人曾经有个“文学梦”,但在现实的挣扎里也逐渐消弭了,这实在令人遗憾。我们不能只看到那些已经绽放芳香的花朵,还要培养那些刚刚萌芽却随时会被暴风雨摧毁的幼苗,只是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氛围里,很多人面临着“揠苗助长式”或“暴风骤雨式”的伤害,这些都是应该格外留心和避免的。

    黄帅,笔名黄西蒙,90后写作者,《中国青年报》评论部编辑、评论员。关注当代文学动态,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在2018年曾创办“90后文学创作与研究”新媒体平台,愿为青年创作与评论事业添砖加瓦。

彭学明:与青年一起将作品写入人心
与青年一起制作“春运记忆”
张勇:有灵感了先攒起来
青年作家如何突破藩篱
二十年,交换彼此的命运
致敬高原
怎样写好风景与回忆
那个盼着过年的小公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