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抽出时间去记录在上海抗疫的那段日子,还是挺难忘的。4月初,我作为首批云南援沪的护士和大部队一起来到上海,每天天还没亮就要穿着全套“大白”服出门给各个小区的居民做核酸,晚上过了12点后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到酒店冲个热水澡便倒头就睡。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外加饮食不规律让我的胃病又犯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酒店微信群里发出了需求,希望能加个餐,拥有一碗热汤。
没过多久,我房间门铃就响了,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特意安排厨房给做了一碗疙瘩汤,还说照顾服务好我们就是他们参与抗疫的方式。我喝着还冒着热气的疙瘩汤,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便随手拍了张照片发了个朋友圈,配文“今日的温暖”。
因为工作忙碌,其实和服务我们的工作人员接触并不多。直到倒休的时候,我才真正地去关注到这些日日夜夜守护我们的一线员工们。来了一个多月了,那天我打算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看着镜子中的我,发型从来时的整洁干练逐渐开始“野蛮生长”。我在群里吐槽了自己疯长的头发,我同事也拍了自己被压偏的头型,进行了一顿谁更狂野的“攀比”。这时我收到了一条微信,“要来理发吗?可以来大堂我们帮您理!”发信人正是半夜给我送汤的上海镇坪智选假日酒店经理王晓青。
我走出房门,朝大堂奔去。没有旅客的酒店大堂有点冷清,唯独这“理发摊”分外热闹。才刚接待完上一个客人,她利索地拍掉椅子上的碎发,安排我坐下。“我的技术不好,剪坏了我可不负责哦!”王晓青边说边从身边的小架子上拿起了电推子。我顺眼看去,架子上是全部家当:电推子,美工剪,塑料布,梳子和百洁布,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剪坏了就当给这段经历留一个印记了!”我笑着说道。王晓青边理发边和我聊天,她说早年间留学时为节省点理发费,练就的三脚猫的理发功夫,没想到这时候派上用场了。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酒店里有一个“Tony王”的消息就在我们医疗队中传开了。
住在酒店这段时间里,我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家人。客房部的娟姐是一名退休返聘的人员,我们每日送餐都是她来负责。除了固定的餐食,她的推车上总是备着一些鲜花。“这是我们花园里摘的,给大家装点一下房间,添点活力!”娟姐边说边把插花端给了我。
我倒好水,把鲜花放在了窗台边,伴随着午后的阳光,那几朵小黄花显得格外地暖人。窗外,娟姐和她的团队正忙着把大量生活垃圾运往指定收集点。几枝小野菊错落地插在透明的果汁杯里,远不及专业花艺师的作品那么精巧,但也给疫情“倒春寒”增添了不少生机。
除了客房部外,整个酒店最忙碌的就数厨师们。为缓解我们的工作压力,在5月12日护士节当天还特意举办了一个小的活动。王厨慢慢悠悠地从厨房推出了一个大缸,掀开盖子,一股醇香扑鼻而来!他们竟然自己用牛奶和红茶煮了满满一缸奶茶。王经理还特意从文旅局协调来了精美的小蛋糕,娟姐和她的团队则变出来了一些鲜花。鲜花、蛋糕配奶茶,在那时的上海,真是绝了!
我们这些医护工作者大多都是80后、90后,别提多高兴了。喝着热腾腾的奶茶,吃着甜甜的小蛋糕,心里被这些坚守着自己工作岗位的人真真地暖到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和我们一样,一直坚守在支援抗疫的第一线。这场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但绝不会打败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谢宛霏
云南援沪医疗团队护士 小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