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鄂尔多斯脸谱(报告文学·上)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青松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1月16日   01 版)

    词条

    深秋,在鄂尔多斯行走多日。

    最初,我知道鄂尔多斯,是因为一部电影,那部电影的名字叫《鄂尔多斯风暴》。

    鄂尔多斯何意?需要按照蒙古语的原意拆开解释了——“鄂尔多”为宫帐;“斯”为复数,很多;组合到一起,“鄂尔多斯”即为“宫帐群”的意思。

    鄂尔多斯在哪里?目光不必散乱,它不在别处,黄河“几”字弯里面的高原台地即是。它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也被称为“河套”。

    且慢,还有另外几个别称呢,都是相对黄河对岸而言的。哪几个呢?一曰“河东地”,于宁地远眺,它地处黄河东岸嘛;一曰“河南地”,这是陕人对这边的称谓;一曰“河西地”,与晋地隔河相望,晋人指着黄河西岸的鄂尔多斯说,那边是“河西地”呢。

    从地图上看,黄河流向一路顺畅,唯独流到此处遇阻——强悍的鄂尔多斯高原台地挡住了去路。无奈,黄河便不断地转向,向北向东向南,再向东。

    更远的远古时期,就是如此的情形吗?是鄂尔多斯排斥黄河,还是黄河心存恐惧,躲闪而去呢?可是,黄河绕了个大弯子之后,为什么还要回来呢?

    行走期间,我一直在思考,鄂尔多斯与黄河生态系统是一种什么关系?对中国来说,鄂尔多斯意味什么?

    康巴什

    在蒙语中,康巴什是“卓越的先生”的意思。蒙古族朋友苏雅拉图告诉我,早年的某年,草原上瘟疫肆虐,牛羊尸横遍野。万般无奈之际,牧民向一位精通蒙医的私塾先生求助。这位私塾先生用一种蒙药灭杀了瘟疫,挽救了牧民的牛羊。从此,牧民就把私塾先生教书的地方,称为“康巴什”。

    如今,康巴什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政府机构、司法机关、学校医院都在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是图书馆和博物馆,造型奇特,风格另类。

    在康巴什的上空,看不见一根电线,所有的管网、所有的电线都在地下铺设穿行。这个城市的格局宏阔,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

    街上有智能无人驾驶公交车,有智能无人售货车,也有智能无人驾驶出租车。来来去去,左拐右转,动动停停,当快则快,当慢则慢。恰好,一辆智能无人驾驶出租车停在我们面前,来此调研的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试乘后很是兴奋,脱口而出说了4个字——“不错!很好!”田成川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多年,对新能源和智能遥感应用颇有研究。是呀,扫扫二维码就能乘车,扫扫二维码就能购物。如此便捷,如此简单,令我惊叹连连。

    一个不足17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拥有31处公园广场。绿树葱茏,花团锦簇。所有的公园都是免票的,所有的广场都是通透的。

    没有栅栏,没有围墙,四面连着八方。

    康巴什,又被称作“暖城”。之所以如此称之,不仅是因为那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也不仅是因为它向京津冀和华南华东地区输送了大量煤炭及电能,更是因为康巴什人的热情、好客、真诚和温暖。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温暖的。常有野鸡、斑鸠漫步广场或者街头,也有松鼠在行道树上蹿来蹿去。

    康巴什与伊金霍洛(蒙古语,圣主的院落。圣主,即是指成吉思汗)只隔着一条河——乌兰木伦河。机关干部和职员多半家居伊金霍洛,而上班则要过河到康巴什去。

    上班族开玩笑说:“我们是住在圣主的院落,每天过河去见卓越的先生。”

    哈哈哈!

    骏马图

    库布齐沙漠腹地。

    沙漠覆盖着沙漠。静悄悄的表面下,潜伏着喧嚣,潜伏着激情。那些奇异的光伏板,沉寂并低调地悬浮于大漠之上。脉络清晰,章法有序,起落分明。

    然而,它们总有自己的性格和逻辑。激越时,叠起来就是一座山;低回时拼接起来,就是一片海。

    也有蓝浪排空,也有过峡穿帐。

    这里北距黄河15公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站。最大是多大?这么说吧——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那么阔。

    光者,阳光也。

    伏者,从人从犬,人使犬降之,犬低首服从人之指令也。

    用手能抓到光吗?抓一下试试,抓是抓到了,但打开手掌,却是空空如也。

    科学能够将不能变成可能。新能源的词典里有一个词——光伏发电。通俗一点说,就是利用硅化板采集阳光,进而转化成电能的一种科技手段。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捕捉阳光,使其服从人的需要;其二,捕捉阳光不是目的,而是使其转化成能量。

    光伏发电,又叫“绿电”。它间接减排了煤尘粉尘,减排了二氧化碳。

    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光伏发电项目,2022年已经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也就是至2030年,每年可向京津冀送电400亿千瓦时。

    什么概念呢?北京一年用电量1280亿千瓦时,打个比喻——届时如果说北京有3盏灯的话,那么其中有一盏就是鄂尔多斯光伏发电送来的电。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鄂尔多斯人生生用光伏板拼出了一个骏马图——马首高昂,马鬃鬣鬣,马尾飘逸。顷刻间,马头琴响起,呼麦呜鸣,草原深处升腾出一行字——善用自然的能量。

    喔,用196320块光伏板,拼出的1398421平方米的骏马图,是想象胜过浪漫?还是浪漫胜过想象?

    苏雅拉图

    苏雅拉图是我的蒙古族朋友。

    他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一个牧民家庭。那个年代,全家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由圆柱形屋身和钝锥形屋顶组成,是用木制构架和毛毡覆盖的建筑。

    蒙古包,又被称作“穹庐”。它拆装方便,使用空间大,滤水透光,不积雪不阻风不破坏草原生态。苏雅拉图告诉我:“蒙古包在选场扎包方面很有讲究。”他说,“按照蒙古族传统习俗,选场扎包要前有照,后有靠。既无照,也无靠,也应有抱。”

    “何解?”我问。

    苏雅拉图说:“照——是指前面要有充足的阳光和辽阔的草滩;靠——是指后面要有阳坡或者高地;抱——是指周围要有河流或者湖泊。”

    不需要钢筋,不需要水泥,不需要砖瓦,不需要金属配件,只需要若干根木条,若干张毛毡,就可以搭建起一个蒙古包。它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搬迁时不会留下废墟,不会留下垃圾,一片狼藉。

    当蒙古包拆卸搬迁之后,那个曾经的扎包之地,很快又绿草如茵,恢复了生机。

    苏雅拉图说:“或许,我是带着感情因素吧,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蒙古包是世界上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建筑。”听了苏雅拉图一席话,我忽然就悟出点什么了——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些高楼大厦,那些钢筋水泥的建筑,就一定代表着文明吗?

    小时候,苏雅拉图给嘎查放牧。出牧时,别的牧民骑马,他骑羊。骑马的牧民,挥动着鞭子,驱赶着羊群,躲着骑羊的苏雅拉图,躲得远远,远得看不见他的踪影。

    苏雅拉图心里清楚,躲他是什么原因。该死的“骚乎”!

    骑羊放牧的苏雅拉图,放的都是雄壮的公羊——俗名“骚乎”,总共30余只。未经阉割的“骚乎”除了吃草,整日还想着另一件事。那件事令“骚乎”骚动不安。“骚乎”一看见母羊,就会狂奔而去,制造麻烦,弄出风流韵事。

    繁衍种群是好事,但无节制地繁衍就不一定是好事。为了让羊群按时令有章法地繁衍,就必须分群放牧。母羊一群,“骚乎”一群。绝对不能让“骚乎”看见母羊,也不能让“骚乎”闻到母羊的气味,否则,羊群的局面一准失控,草原上必大乱也。

    苏雅拉图说,“骚乎”的腥膻味极重。由于他骑羊放牧,整日与“骚乎”打交道,以至于他的身上,也有一种浓重的“骚乎”腥膻味。直到后来进京上了北京大学,那种腥膻气味才渐渐消失。在草原上,牧民把气味看得很重。相见时,牧民彼此用鼻子吸对方的气味是一种礼节。每个人的气味和体味,被认为是构成人的心灵的一部分。

    然而,腥膻之味是很难令人欢愉的。

    “不过,我很怀念那种腥膻气味。”苏雅拉图说,“那种腥膻气味提醒我,自己是属于草原的。我的根在草原。”

    我问他:“在蒙语中,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有文化的人。”苏雅拉图笑着说,“是我阿爸给我起的名字,他希望我成为有文化的人。”

    “在我的蒙古族朋友中,你是最有文化的人。”说罢,我也笑了。

    巴音淖尔

    巴音淖尔就是巴彦淖尔,译音相同,意思也一样——富庶的湖泊。

    巴音淖尔又不是巴彦淖尔,一曰鄂尔多斯乌审旗的一片草原,一曰内蒙古西部一个地市级行政区。

    某日,我来到毛乌素沙地包围着的巴音淖尔草原。哇喔,这里有4万亩草原,间或还有9000多个湖泊。时令虽然已经是深秋了,但草原之美,还是令人迷醉。

    放眼望去,天边,有影影绰绰的羊群,如朵朵白云般漂浮在草原上。近处,骆驼,三三两两,只顾埋头吃草。有鸟落在驼峰上,蹦蹦跳跳。嘴巴啄食的时候,尾巴一翘一翘,忽尔,就抖抖翅膀,飞往别处了。

    马有四五群,其中有白马、黑马、灰马,枣红马,黄骠马。情态迥异,各美其美。一匹青马抬头看看我,安安静静,又低首吃草了。

    马,被称为草原上“美神”。

    法国动物学家布封曾说:“在所有动物中,马是各部位比例最匀称,最优美的。”布封还说:“征服这种豪迈而彪悍的动物,是人类最高贵的征服之举。”

    马是具有灵性的动物。

    当地朋友郝乐告诉我,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所骑的那匹小青马就产自这里。那匹小青马,菊花青色,长鬃,身上有少许黑色斑点。

    “怎样证明小青马是产自巴音淖尔草原呢?”我疑惑地问郝乐。

    郝乐说:“巴音淖尔草原的马,有自己的特有标记。”

    “什么标记?”

    “马的臀部有个烙印——‘矛’字,蒙古语叫‘苏德勒’,翻译成汉语,就是战神的意思。”

    1962年,小青马去世,此后,小青马标本被保留在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里。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据说,成吉思汗13万蒙古远征军,之所以所向披靡,靠的就是蒙古马,以及智慧、谋略和胆识。

    成吉思汗甚爱良马,每见良马,即不吝三四马易之。“得之则旦视暮抚,剪拂珍重,更无以加。出入不以骑,惟蓄其力,以射猎或征战所需而已。”

    蒙古族谚语曰:“马使蒙古人拥有了世界。”在成吉思汗时代,儿童从三岁始就要练习上马骑射的本领了——“能弯弓尽为甲骑”,长大后,亦兵亦牧。有道是:“人不驰弓,马不解勒。”

    巴音淖尔草原上的马,是极具代表性的蒙古马。蒙古人把马视若神灵。旧时,巴音淖尔草原上的蒙古人是从不吃鱼的。蒙古人认为,鱼是马的灵魂,江河里有多少条鱼,草原上就有多少匹马。若吃掉一条鱼,就等于吃掉了一匹马。这些禁忌和习俗,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草原上每年都举办盛大的夏牧活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场面甚是喧闹。人气巨旺的那达慕大会、敖包会、生态旅游节、射箭比赛、走马比赛等更是成为了巴音淖尔草原的新名片。

    有马的草原,才是草原。

    有马的草原,才是灵动的草原。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阿舍:让小说回到人和情感本身
长龙飞架,山河为答
面对青春,我们不能只是心存歉意(随笔)
鄂尔多斯脸谱(报告文学·上)
杨丽萍《孔雀》:遇见“微尘众”,看见人性
云里的一整个盛夏
少年游(小说)
梦中人(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