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在天边淌红了一片,让人想到柿饼流心的瓤。老李载着他的摆摊架子穿出小巷,三轮车“咿呀咿呀”作响。
人多的地方,他便停下来,煮上三两碗馄饨,眯着眼看会儿旧报纸。没生意了,他便骑上车往前溜。过了三四条街,天就暗了。他从不吆喝,也不敲梆。人在夜色里,远远瞧见了一小团晃悠悠的光,嗅到一阵阵飘香,难免被勾起食欲,迈着欢快的步子来觅食。
“想吃的人自己就会来。”
关于他为什么从不主动吸引食客,老李在心里演示了十来次,还想好了说话时要表现出一副从容轻松、不假思索的样子,虽然几乎没人和他搭话。
过了马路,老李把车停在了广场的绿化带旁。一到傍晚,尤其是夏天,广场里的人就像雨后草地里的蘑菇般,一簇一簇地冒了出来。唱歌的,跳舞的,打陀螺的,一圈围着一圈。
“老板,两碗馄饨带走。”一个戴帽子的女生说。
“好嘞,两碗12块。”老李放下杂志,拧开煤气,拉开小屉捡了一漏勺生馄饨荡下水里。白里透粉的馄饨煮熟后,被轻轻地拢进纸碗里。紫菜、虾米、榨菜、小葱和一小勺猪油,在热汤浇下的一瞬间,激发出阵阵鲜亮亮的香气。末了,再细细淋上两滴香油。
正当老李把馄饨递给女生时,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啊——是王芊芊!”
馄饨车就像突然有了磁性,广场上的人们,霎时间环着车,围得满满当当。细小碎密的嘀咕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站在人群前的几个年轻面孔,难掩兴奋地举起手机。老李只能看见戴帽女孩在闪光灯下的小半张侧脸,在人们着急忙慌地包围馄饨摊时,她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平静。她的嘴角微微地向下抽搐了一下,但很快就平和地上扬了。
“嗯嗯,谢谢大家,谢谢,谢谢。”王芊芊细声细气的,像是落入水流的一片叶子,在人们的簇拥下离开。广场里几个慢半拍的人,踱着步子来到老李摊前,伸着脖子东张西望。老李团着抹布擦着额角的汗,想说些什么,但稀疏的脑袋还有些昏昏然。老李的嗓子像是被堵住了半截,他只能咧着嘴挤出几个字。
“我不知道——挺突然的,挺突然的——”
“刚刚来了个大明星!演过好多电影的啊,名人!在这买东西吧!大明星啊……”一旁抱着孩子的大婶,眉飞色舞地插过话来,那几人又将她围了去。怀里的孩子见着生人,“呜呀”一声哭了出来。
老李又下了几碗馄饨。赶在广场乐声稀疏前,收摊回了家。普通夜里的小插曲让他的心脏突突跳了好一会。
第二天中午,老李就被儿子小李从工地上拉回了家。
“爸,你看啊,这不是你和你的那个摊子吗!”小李兴冲冲地戳着手机屏幕往老李脸旁凑。
“有志!你不好好上班,跑过来瞎搞什么——”
“爸!你听我说!”
儿子的鬓角不知何时也泛起了星星点点的白。老李无奈地看向小李递来的屏幕。手机里传出广场上嘈杂的声响。老李看到自己的脸,又小又糊,泛着惨白的亮。连同他只露出小小灯泡的馄饨摊,孤零零地缩在屏幕的左边角。“接地气”“大明星”“小馄饨”,不知为何,屏幕下方的几个小字滋滋烧着他的心,直烧出一口恶气。他先是觉得愤怒、困惑,看着儿子一咧一咧的上下唇,又觉得一点悲凉。
后来,老李还接受了一次采访,是“慕名而来”的当地的“网红记者”。老李先是有些羞涩,接着却絮絮叨叨地对着镜头说了好多话:他叫李卫东,白天工地打零工,爱好是骑三轮车,顺便卖馄饨。死去的老婆,不争气的儿子,没看过王芊芊演的电影。小李全程搓着手,朝“记者”哈腰点头,像是替犯了错的儿子给人道歉。
再后来,李有志租了店面,开了一家馄饨店。李卫东的采访照片和王芊芊光顾的视频截图做成的半人高的宣传板,挺挺地立在馄饨店的大门口。
生意好不好不知道,李卫东走了好多年了。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实习生 何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