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回忆收秋(散文)

山西大同大学学生 霍亚丽(21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8月27日   01 版)

    中秋的月光刚刚洒满大地,银辉尚未褪尽,乡村的田野却已迫不及待地换上了绚丽的秋装:金黄的谷穗谦逊地低垂,梳着冲天辫的玉米展示着丰硕的果实,豆荚摇曳着饱满的身躯,洁白的棉花摆弄着自己时兴的发型……各类作物争奇斗艳。庄稼人的心也随着这股独特的交响乐而逐渐热闹了起来,忙碌了起来。

    一锄杂草,一寸光阴。抚育这些作物是一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从播种,灌溉,施肥到除草除虫,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庄稼人的希望和汗水。而收获,同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直到现在,想起十几岁时收秋的那段时间,往日的记忆仍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时,天刚蒙蒙亮,母亲催促的喊声就把我从美好的梦境中拽起。我抓起一件旧衣服,匆匆扒拉几口饭,便跟着家人一起,坐上平时用来拉砖的三轮车,向着自家的玉米地进发了。车后,家里那条忠实的大黄狗也兴奋地摇着尾巴,飞奔着跟了过来。这段时间,全家男女老少都围着收秋转,连狗都不例外。

    到了地头,我才知道今天要掰的是哪块地的玉米。家里的地实在太多,口粮地,承包地,租的或借的地……都不是很大,东一块西一块分布在村子的周围。随着我和弟弟的升学,所需的“营养”越来越多,家里的地也愈加零碎了。

    黄狗在田间自由自在地穿梭,仿佛也在享受这丰收的季节,而属于人类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母亲催促着我和弟弟加快步伐,自己则早早钻进玉米地里忙碌了起来,只留下一片沙沙声。我和弟弟当然也不敢懈怠,即使再淘气的我们,也知道收玉米是家里顶顶重要的事情,它关系到家中未来一年的生计。

    父母种地几十年,自有一套收玉米的经验,而我们也学得有模有样。母亲坐在三轮车上早早地就给家里的四口人作了明确的分工:每人负责两行玉米,掰下来的玉米就扔到地中间堆成堆。掰完之后,母亲把着袋口,我和弟弟则快速地把玉米装入口袋中。跟在我们身后的父亲就负责把装好的玉米扛到坡下的三轮车那里。

    母亲描述的过程听着是如此简单,其实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随着一步步行进,玉米叶的锯齿,在脸上、脖子上和胳膊上划出了许多长长的红痕,从体内缓缓涌出的汗水顺着红痕汩汩流下,火辣辣的疼痛和微微的痒意互相交织,让人莫名升起一团烦躁。还没来得及抱怨,垄子上的土又灌到了鞋中,让人走上两步就忍不住想把鞋脱下来磕一磕。小时候的我根本跟不上前面爸妈的脚步,裸露在外的皮肉更是被太阳烘烤得生疼。“妈,我去车上歇会啊。”母亲含糊地应了一声,就又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战斗当中。

    我爬上了三轮车,打开水壶,狠狠地灌了一口甜草根水,又忍不住心想:“这秋收可真是累啊。”

    不过一会儿,我的注意力就被其他事物吸引去了。家乡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到处不是坡就是沟,虽然这沟沟壑壑限制着生产机器的进出,但是沟边总能看到一簇一簇的枣树。繁茂的绿叶间,点缀着红艳艳的酸枣,看着让人眼馋。我慢慢靠近沟边,四处观察了一下,确认没有马蜂窝,双手避开扎人的圪针,摘一把酸枣塞进嘴里。

    吃完酸枣,我又圪蹴在地头,随手拽了几根草戏弄爬过来的几只蛐蛐。我想象着自己是战场上带兵打仗的将军,拿着自己的“大刀”围追堵截了其中最大的一只蛐蛐。这只蛐蛐身披油亮的黑色铠甲,长长的触须不时地交错晃动着,尝试换着方向突围,企图逃出我的手掌心。可惜这个敌方大将遇到的是我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我又怎么会轻易放走他呢?

    “亚丽哎——”母亲的一声呼唤,才让我从自己编织的虚幻王国当中脱离了出来。自己已歇了有段时间了,可不能耽误了正事,赶紧跑过去帮母亲往袋子里装玉米。

    装了十几袋之后,天上的日头更大了。父亲和母亲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准备吃饭。午饭是母亲早上就备下的,装了一些蒸面,馍馍和水。收秋是很紧急的事情,谁家也不想因为收粮太慢而导致粮食被雨淋到霉变,发芽,回家做饭、吃饭、洗碗这一套流程下来实在太浪费时间了。

    吃饭的间隙,父亲又和邻家地里的爷爷聊起来了。聊的也不过是些玉米上的话题,“今年你家选的是什么种”“浇了几次水”“上的又是什么肥”……随后,父亲又不禁感叹了起来:“这几年啊,光景好,雨水充足,真是老天爷赏饭吃。”父亲说着,又夹起一筷子蒸面,细细地咀嚼着。

    爷爷听后,也点了点头,赞同道:“老天爷好,社会也好。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啦!”

    休息过后,下午接着干,就这样一家人红红火火、忙忙碌碌了一天,终于收完了河西头这边的三亩玉米。收完玉米之后,玉米秆自然也要利用起来,农民们会用镰刀把秆子从靠近根部的地方割下来,把秆竖着码在田中间,村中的牧羊人或者养牛户看见这整整齐齐的玉米垛,自然晓得其中的意思,便把秆子拉回去喂羊喂牛了。在农村,无论多么不起眼的东西,农民都能在其中找到它的价值。

    “回家咯——”我和弟弟叫着,喊着,看着满满一车的玉米,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为劳动获得的收获,也为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追了一天麻雀和野兔的大黄狗也跟上了我们回程的车,“汪汪汪”地叫了起来,为我们的收获而欢呼。

    玉米总算是收回来了,但是劳作也不会因此而结束,拉回家的玉米还要去叶,还要脱粒,还要经过阳光的暴晒,时间很紧迫。

    吃过晚饭之后,我和弟弟困得眼皮打架,早已趴在被窝里睡着了。而母亲还在院子里给新收的玉米去叶,以便玉米能够接触到白日的阳光从而防止被闷到发霉。幽黄的灯光下,有两个沉默的人影,一个人弓着身子手里拿着一个小杯子,捡着地下零碎掉落的玉米粒;一个人坐着小板凳,干净利落地掰去玉米的叶子,两人长久而有节奏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仿佛是夜色中的一张剪影。

    小时候的我,每当面对满满一院子的玉米,总会痴痴地幻想,要是这些玉米能变成金子那该有多好啊,那样父母或许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吧?只是,那仅仅一块多钱一斤的玉米,又如何能与光芒璀璨的金子相媲美呢?但是,对于农民而言,玉米就是金子,粮食就是金子,它默默滋养着人的血气与灵魂,它是摆上餐桌能饱腹的饭,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农民努力生存、奋力向前的希望,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和保障。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成人,尽管离开了熟悉的家乡,但每当我回想起那段辛勤收获的日子和那张夜色中剪影,内心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收秋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辛,只要肯付出,总会有收获和喜悦在等待着我们。

    责任编辑:曹竞 罗希

乔叶:贴着乡村的骨骼去书写
努力抬头看,就一定能看到光
正青春 当报国(随笔)
情满五莲山(散文)
故乡骑行
遥远的香菇小镇(散文)
回忆收秋(散文)
我与鳃的故事(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