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孙丽丽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3月11日 15版)

又是一年春来时,明媚的春光,总让人产生想出去走走的欲望。到了春月,谁能禁得住春的诱惑和萋萋草木的邀请。
在一个春阳高照的周末,我回了老家。老家种有大面积的苹果树和梨树,园里已出现萌动的春色。树下绿意茸茸的叶片之间,鹅黄的花儿已探出头来,一棵一棵荠菜正努力地伸展着锯齿形的叶子,或深绿或暗红。
踏青,先要看的是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探头探脑地从土里钻出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冬天的草并没有死去,而是蛰伏起来,迎接下一个春天,像一场生命的轮回。
春天的草,无处不在,写满田野,写满河边地头,写满山坡沟壑。正如唐代诗人唐彦谦《春草》诗云:“天北天南绕地边,托根无处不延绵。”春草是任性的。春天的草最宜人,柔软,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踏青,要看花。春天的花最养眼。明媚的春光里,碧草连天似天然的地毯,那些俏立枝头的杏花、梨花、桃花像赶趟儿似的开放。
那桃花开的沸沸扬扬,有一种天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我情不自禁地摘下两片花瓣放入口中,那香味醇厚悠远。桃花,花中最媚的花,花期却最短,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
水面一样平整的田野,无边无际的油菜花,平整地延伸到远方。如同金色的地毯,从田野上漂浮出来。
行走在田野里,各种花儿争着开放,迎春花,报春花,白玉兰,紫玉兰,樱花,杜鹃,紫荆花……这里一树金黄,那里一树雪白,这里一树嫣红,那里一树紫红。那些花朵娇嫩鲜艳,如同一张张美丽的笑脸。
走在田野里,能嗅到春风的味道,能嗅到若有若无的花香。
踏青,要看水。绿意盈盈的湖水随风溢到脚边,又温柔地退去,湖水轻轻拍着石岸。水里的小鱼小虾清晰可见。水明净得像无瑕碧玉,鹅鸭在尽情地追逐,春光云影,树影,人影在微波中晃动。
春天的水泛着诱人的绿意,淙淙的溪水声,孕育着无穷的春意,似乎在欢呼春天的到来。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沉闷的春雷响过之后,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水沟有了潺潺的水声。春风起,裹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轻轻柔柔地吹过,吹皱了衣衫,也吹皱了一池春水,水光潋滟处,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古人有“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那一壶春水煮出的茶汤,可谁是那适宜品茶的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是这样懂事低调。一夜绵绵的小雨,清晨醒来,天空却是一种清新透彻的蓝色,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悠闲的白云,空气里带着一股润湿泥土的清香。
踏青,尝鲜。与其说“踏青”,不如说是“寻春”。
麦田旁有一农舍,门旁的菜畦里,一位驼背的老人正在忙碌,嫩绿的香菜,水嫩的春韭,肥绿的菠菜。我忙着在附近麦田里寻找野菜,荠菜、婆婆丁、面条菜、蕨菜、野芹菜等,用小铲挖到,格外地欣喜,一棵、两棵、三棵……我觉得找的不是野菜,而是快乐。春天里吃一些新鲜的野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踏着崎岖的土路,来到一片树林。林子里铺满了干枯的落叶,然而一地残叶却掩盖不了盎然的春色,各种野菜从厚厚的落叶下生长出来。我在一片干枯的杂草丛中,惊讶地发现一两棵蒲公英,在春光里,正摇曳着小黄花。我忙低下头去用手机拍下小花,它美得无与伦比。在蹲下的瞬间,我又看到泥土里新生的嫩芽,正破壳而出。
春风里,那在树枝梢看上去摇摇欲坠的鹊巢,似乎一股风能吹掉。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鸟儿是自己家的精心制造者,肯定很用心。一只灰喜鹊从远处飞来,扇动两下翅膀,把衔在嘴里的羽毛,丢了进了巢里。
偶有一两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在林间穿梭,叫声清脆婉转悠远。
“踏青”是一个美好的词,踏青,意在“踏”字,脚下踩着青草,阳气在滋生,行走在桃红柳绿间,美不胜收,真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长安水边多丽人”“芳草拾翠暮忘归”,春天里随处都是美好的场景。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在春光里,聚亲约友到郊野游玩,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走近原野,发现这青不仅可以踩踏,还可以看,可以闻,可以听,可以品味,可以亲昵。
寻春不仅仅在大自然里,在诗里也能寻春。唐代的大文豪韩愈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似乎满树飞花,诗人嫌春色晚来,寄情于雪。“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人寻春时遇到了春雨,还是雨中寻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春雨催开了杏花,陆游寻春别有匠心。
又是一年踏青时,让我们跟随着春风去旅行,去寻找心中的诗与远方。每到这个季节,我就要急切地去山间田野寻找,寻找春天,想看看,这一个冬天,酝酿一个什么样的春天?
责任编辑:宋宝颖

又是一年春来时,明媚的春光,总让人产生想出去走走的欲望。到了春月,谁能禁得住春的诱惑和萋萋草木的邀请。
在一个春阳高照的周末,我回了老家。老家种有大面积的苹果树和梨树,园里已出现萌动的春色。树下绿意茸茸的叶片之间,鹅黄的花儿已探出头来,一棵一棵荠菜正努力地伸展着锯齿形的叶子,或深绿或暗红。
踏青,先要看的是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探头探脑地从土里钻出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冬天的草并没有死去,而是蛰伏起来,迎接下一个春天,像一场生命的轮回。
春天的草,无处不在,写满田野,写满河边地头,写满山坡沟壑。正如唐代诗人唐彦谦《春草》诗云:“天北天南绕地边,托根无处不延绵。”春草是任性的。春天的草最宜人,柔软,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踏青,要看花。春天的花最养眼。明媚的春光里,碧草连天似天然的地毯,那些俏立枝头的杏花、梨花、桃花像赶趟儿似的开放。
那桃花开的沸沸扬扬,有一种天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我情不自禁地摘下两片花瓣放入口中,那香味醇厚悠远。桃花,花中最媚的花,花期却最短,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
水面一样平整的田野,无边无际的油菜花,平整地延伸到远方。如同金色的地毯,从田野上漂浮出来。
行走在田野里,各种花儿争着开放,迎春花,报春花,白玉兰,紫玉兰,樱花,杜鹃,紫荆花……这里一树金黄,那里一树雪白,这里一树嫣红,那里一树紫红。那些花朵娇嫩鲜艳,如同一张张美丽的笑脸。
走在田野里,能嗅到春风的味道,能嗅到若有若无的花香。
踏青,要看水。绿意盈盈的湖水随风溢到脚边,又温柔地退去,湖水轻轻拍着石岸。水里的小鱼小虾清晰可见。水明净得像无瑕碧玉,鹅鸭在尽情地追逐,春光云影,树影,人影在微波中晃动。
春天的水泛着诱人的绿意,淙淙的溪水声,孕育着无穷的春意,似乎在欢呼春天的到来。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沉闷的春雷响过之后,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水沟有了潺潺的水声。春风起,裹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轻轻柔柔地吹过,吹皱了衣衫,也吹皱了一池春水,水光潋滟处,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古人有“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那一壶春水煮出的茶汤,可谁是那适宜品茶的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是这样懂事低调。一夜绵绵的小雨,清晨醒来,天空却是一种清新透彻的蓝色,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悠闲的白云,空气里带着一股润湿泥土的清香。
踏青,尝鲜。与其说“踏青”,不如说是“寻春”。
麦田旁有一农舍,门旁的菜畦里,一位驼背的老人正在忙碌,嫩绿的香菜,水嫩的春韭,肥绿的菠菜。我忙着在附近麦田里寻找野菜,荠菜、婆婆丁、面条菜、蕨菜、野芹菜等,用小铲挖到,格外地欣喜,一棵、两棵、三棵……我觉得找的不是野菜,而是快乐。春天里吃一些新鲜的野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踏着崎岖的土路,来到一片树林。林子里铺满了干枯的落叶,然而一地残叶却掩盖不了盎然的春色,各种野菜从厚厚的落叶下生长出来。我在一片干枯的杂草丛中,惊讶地发现一两棵蒲公英,在春光里,正摇曳着小黄花。我忙低下头去用手机拍下小花,它美得无与伦比。在蹲下的瞬间,我又看到泥土里新生的嫩芽,正破壳而出。
春风里,那在树枝梢看上去摇摇欲坠的鹊巢,似乎一股风能吹掉。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鸟儿是自己家的精心制造者,肯定很用心。一只灰喜鹊从远处飞来,扇动两下翅膀,把衔在嘴里的羽毛,丢了进了巢里。
偶有一两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在林间穿梭,叫声清脆婉转悠远。
“踏青”是一个美好的词,踏青,意在“踏”字,脚下踩着青草,阳气在滋生,行走在桃红柳绿间,美不胜收,真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长安水边多丽人”“芳草拾翠暮忘归”,春天里随处都是美好的场景。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在春光里,聚亲约友到郊野游玩,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走近原野,发现这青不仅可以踩踏,还可以看,可以闻,可以听,可以品味,可以亲昵。
寻春不仅仅在大自然里,在诗里也能寻春。唐代的大文豪韩愈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似乎满树飞花,诗人嫌春色晚来,寄情于雪。“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人寻春时遇到了春雨,还是雨中寻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春雨催开了杏花,陆游寻春别有匠心。
又是一年踏青时,让我们跟随着春风去旅行,去寻找心中的诗与远方。每到这个季节,我就要急切地去山间田野寻找,寻找春天,想看看,这一个冬天,酝酿一个什么样的春天?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