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
【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民歌唱道:“难活不过人想人,心焦不过人等人”,对一个人的思念,在传说中甚至可以让“倩女离魂”。想人能想到什么程度呢?《诗经》说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民歌又唱了:“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古诗十九首》中,相思是重要的主题,给情人的信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把情人寄赠的罗绮“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行行重行行》《冉冉 孤生 竹》中都有“思君令人老”的悲叹,连天上的织女也因为思念银河对岸的牛郎而“泣涕零如雨”。
《庭中有奇树》一诗虽然篇幅短小,却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深挚绵长的思念。庭院里默默伫立的奇树,在四季轮回中见证着晨昏交替、聚散离合。主人公折下树上的花朵,想要送给自己的爱人。花是美好的事物,值得人珍惜。它柔嫩、美艳、馨香扑鼻,用它来寄赠爱人,是有情人常会做的。《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描写。主人公想把此刻的生机与美好,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远方的人。送上鲜花,也送上了心底最浓的牵挂。
花枝被揣在袖中,香气沁满衣襟,如同美好的心事,却因道路的遥远,并不能送到爱人的手里。《涉江采芙蓉》中,诗人采撷泽畔的芳草,想要赠给思念的人,也是因为“所思在远道”,而无可寄托。
值得玩味的是,主人公明明知道折花寄远不能实现,却仍折下她认为最美的一枝花朵,要完成想他、赠他的心事。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正表达了思念的执着。就像单恋的人,写好一封又一封深情缱绻的信,却缄封起来从不寄出一样。这份徒劳的背后,是对自我的安慰,是把相思外化成了一个行动。她心里说:这枝花朵本身并不珍贵,真正珍贵的是它承载的岁月与思念。不是花有多美,而是离别太久,我太想念你了,就想拿它来寄托我的深情。
《诗经·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娴静的姑娘送给男子一支红彤管,又从郊野采荑送给他,在作者心中,这些礼物美得出奇,但又不是这些礼物本身美,而因为它是心上人所赠的。
《聊斋志异》中,书生王子服春游时遇到狐女婴宁,她“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王生一见倾心,捡起婴宁丢弃的花枝,归家后“藏花枕底”,“花虽枯,未便凋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后来,“怀梅袖中”,孤身到山村中寻访,竟然真的找到了婴宁的家。见到婴宁后,“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娇憨的婴宁却全然不懂情事,回答说:“待兄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令人忍俊不禁。王生的“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正是有情儿女的普遍心理写照。因为是心上人用过的、赠予的东西,即便是一枚贺卡、一张纸条、一颗石子,也会珍藏起来,想象上面还留有她(他)的芳泽,可以作为她(他)的替代,使相思有了寄托之处。
所以,有人会珍藏恋人送的第一朵玫瑰,哪怕它早已干枯成标本;有人会保存朋友手写的书信,哪怕字迹已经模糊。这些“不足贵”的物件,与《庭中有奇树》里的花枝一样,都成了情感的附着之物。它们让流动的思念有了停靠的港湾,让易逝的时光有了留存的痕迹。
那些看似平凡的一花一叶,已经成为难以替代的珍宝。它不再是自然属性的植物了,是爱的化身,有思念凝结在上面。所以,老奴折一大捆花枝,哪能和爱人把玩过的那一枝相比呢?
《庭中有奇树》的主人公,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的花枝并不能寄达,并不能被爱人珍视。而这默默折花的行动,是她在中庭徘徊时,不由自主做出的。他的可贵不再是抵达,而是“莫致之”,无处寄托的思念,更让人觉得“别有幽愁暗恨生”。
现代科技似乎打破了“路远莫致之”的阻隔,视频通话能让我们看见对方的笑脸,快递物流能将礼物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但我们依然会在某个瞬间,体会到诗中主人公的怅惘:有些牵挂,永远无法通过信号或包裹传递;有些思念,是终究难以抚平的病痛。
《庭中有奇树》的魅力,正在于以极简的文字,捕捉到我们情感中最微妙的部分。那株庭院里的奇树,超越了具体的植物形态,成为等待与思念的象征;那枝被折下又无法寄出的花,也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之物,而是我们面对时空距离时,温柔而执拗的心结。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这首诗如同同那株奇树,始终在文学的庭院里静静伫立,时时有人在树下低回沉吟。
从先秦、西汉、盛唐到此刻,所有送过荑草、寄过鲜花、藏过红豆的人,来了又走了,但花开花落,馨香不绝,在你我的袖内与手中、眉间与心上,爱与思念亘古流传。
责任编辑:宋宝颖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