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山下 少年有志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锦州电务段信号工 王睿书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11日 05版)
“老师,等我长大了,要修一条铁路,从咱们学校门口一直修到海边。这样爸爸就不用一年才回来一次了,我想他了,坐上车就能去看他。”小“石头”在溪水边天真却认真地对我说。夕阳西下,一阵风绕着龙凤山,穿过枫树林和玉米地,吹皱了溪水。水面波光粼粼,将这位小小少年的身影映成了片片金黄。
距离支教活动结束已过去3天了,虽然相逢短暂,但他的话语仍在我耳边萦绕。
金秋乍冷,我有幸成为了支教志愿者,前往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尤杖子乡中心小学进行支教。
当车子驶进尤杖子乡,金秋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风里混着干草与谷物熟透的、暖洋洋的香气。路两旁尽是成片的金黄,农户把刚收的玉米摊在院坝、晒谷场,甚至路边的空地上。偶有几棵枫树站在田埂尽头,深红的叶子被风卷着落下,轻飘飘地落在金黄的玉米堆上,像是在这片金色海洋里撒了一把赤红的星星。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光,让人忍不住放慢车速,欣赏这份大地最慷慨的馈赠。
顺着柏油路继续行驶,车窗外出现了连绵的山峦。群山环抱中,最为雄奇的就是龙凤山,那山就静静地坐落在那里,山形呈现出南方的灵秀,而山上的植被一半苍绿一半棕褐,又显露出北地秋季乍冷时节独有的苍莽。我们要去的尤杖子乡中心小学,就藏在龙凤山对面的一条小山沟里,周围的山将它妥帖地环抱着,像个安稳的摇篮。山沟里的小径曲曲折折,一头连着校园,一头通向散落在山坳里的村落。
校园门前的小溪最是喜人,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碎石,阳光照在水面上,哗啦啦地碎成一片粼粼的光。同行的本地老师告诉我,这水,是从龙凤山的深处渗出来的,是山泉涓滴一点点汇到这里的。小溪充满活力地奔流,从尤杖子乡发源,流经老爷庙镇、喀左县,最终在朝阳市区汇入大凌河,最终从我的家乡锦州归入渤海。
此次支教,我们给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我负责的部分是《少年有志》课桌操。当我和同事播放音乐,在台上展示动作时,孩子们就像一群探出脑袋的小松鼠一样看着我们,有些活泼的小家伙还偷偷学着我们的动作。展示完毕,轮到孩子们学做了,随着他们清脆地喊出“少年有志”,音乐响起,他们的手臂也随之舞动。那动作起初是有些笨拙的,像刚破壳的雏鸟,怯生生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后来,这份笨拙就化作了舒展和活力。有的孩子胳膊举得高高的,指尖绷得笔直,像要去够天上的云;有的孩子动作稍慢些,却格外认真,嘴角抿着,眼神里满是专注,尽量把每个动作都做得标准;有的孩子手上做着操,小嘴里还欢快地唱着歌。
到了休息时间,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向我们询问关于铁路的问题。当我告诉他们高铁最快能有多快时,他们不禁发出“哇”的惊叹,看到他们可爱的模样,我也不由得笑了出来。这些孩子就好像巢穴里的小麻雀,羽翼还没有丰满,但对外面世界已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在这些孩子中,那个叫“石头”的小男孩让我印象最深刻。第一次注意到石头,是在教《少年有志》课桌操的时候。最开始教的时候,孩子们虽然很好奇,但同时也都表现得有些怯生生的。唯独坐在第一排的石头不同,他清澈的眼睛中绽放着好奇的光芒,紧紧盯着我们,嘴里大声地唱着歌词,手上还比画着动作。休息时,他也是第一个冲过来拽我的衣角:“老师,高铁真的能跑到时速300多公里吗?”那声音清亮得像刚融化的山泉。
黄昏时分,别的孩子都回家了,我发现石头独自蹲在溪边,正把一张折好的纸船小心放进水里。
“这是什么?”我走过去问。
他吓了一跳,见是我,呲着牙笑起来:“是给爸爸的祝福。老师说,这水最后会流到渤海,我爸爸就在那边船上干活。”
纸船在溪水里打了个转,顺着水流晃晃悠悠地向下游漂去。石头站起身,湿漉漉的小手随意在裤子上擦了擦,忽而转头认真地看向我,说出了开头那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话。夕阳给他的轮廓镀了层金边,那双仿佛被溪水沁润过的眼睛格外清澈。我好像理解了什么叫“少年有志”——可能不是多么宏大的口号,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孩子想让爸爸回家容易些的朴素愿望。
“你知道吗,石头?”我指着奔流的溪水开口,“这水流现在很小,但一路上汇聚起很多支流,就会越来越宽,最后真的能流入大海。就像你现在的梦想,只要一直往前走,也会实现的。”
那一刻,透过石头被夕阳拉长的小小身影,我看见了一位乡村少年最动人的精神——像这龙凤山泉,从石缝间渗出,看似柔弱,却有着奔向大海的执着。他们或许此刻身在山野,心中却装着比山更远的远方。那纸船载着的,不仅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思念,更是一粒终将破土而出的种子。
支教的3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离开时溪水依旧哗哗地流着。回头望去,还能看见石头其他孩子站在校园门口,排着队,挥着小手,和小溪一起歌唱着向我们道别。我知道,龙凤山下的这条小溪,会一直记得孩子们的笑声,记得那些纯真清澈的眼神,记得这个秋天里,我们共同拥有的、闪闪发光的时光。
龙凤山下有很多像石头这样的孩子,乡村养育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质朴和对播种丰收的喜悦,山野给予了他们纯真的心灵,溪流沁润了他们清澈的眼眸。他们在这里积蓄,在这里成长,学着知识,也学着像《少年有志》里所唱的那样立下志向。或许现在他们的天地还小,可总有一天,他们会像校园前的这条小溪一样,流向更宽阔的河道,最终汇入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在那里,他们会成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面对溪水,我许下愿望,愿他们将来纵使见识了大海的深邃与波澜壮阔,心中仍能响起这龙凤山下小溪的哗哗声。愿那声音能洗去他们的一身风尘,让他们记起自己最初的模样,记起这份溪流的纯净。希望他们骨子里的那份质朴、纯真,还有此刻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的对世界的好奇,永远都不会变。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老师,等我长大了,要修一条铁路,从咱们学校门口一直修到海边。这样爸爸就不用一年才回来一次了,我想他了,坐上车就能去看他。”小“石头”在溪水边天真却认真地对我说。夕阳西下,一阵风绕着龙凤山,穿过枫树林和玉米地,吹皱了溪水。水面波光粼粼,将这位小小少年的身影映成了片片金黄。
距离支教活动结束已过去3天了,虽然相逢短暂,但他的话语仍在我耳边萦绕。
金秋乍冷,我有幸成为了支教志愿者,前往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尤杖子乡中心小学进行支教。
当车子驶进尤杖子乡,金秋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风里混着干草与谷物熟透的、暖洋洋的香气。路两旁尽是成片的金黄,农户把刚收的玉米摊在院坝、晒谷场,甚至路边的空地上。偶有几棵枫树站在田埂尽头,深红的叶子被风卷着落下,轻飘飘地落在金黄的玉米堆上,像是在这片金色海洋里撒了一把赤红的星星。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光,让人忍不住放慢车速,欣赏这份大地最慷慨的馈赠。
顺着柏油路继续行驶,车窗外出现了连绵的山峦。群山环抱中,最为雄奇的就是龙凤山,那山就静静地坐落在那里,山形呈现出南方的灵秀,而山上的植被一半苍绿一半棕褐,又显露出北地秋季乍冷时节独有的苍莽。我们要去的尤杖子乡中心小学,就藏在龙凤山对面的一条小山沟里,周围的山将它妥帖地环抱着,像个安稳的摇篮。山沟里的小径曲曲折折,一头连着校园,一头通向散落在山坳里的村落。
校园门前的小溪最是喜人,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碎石,阳光照在水面上,哗啦啦地碎成一片粼粼的光。同行的本地老师告诉我,这水,是从龙凤山的深处渗出来的,是山泉涓滴一点点汇到这里的。小溪充满活力地奔流,从尤杖子乡发源,流经老爷庙镇、喀左县,最终在朝阳市区汇入大凌河,最终从我的家乡锦州归入渤海。
此次支教,我们给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我负责的部分是《少年有志》课桌操。当我和同事播放音乐,在台上展示动作时,孩子们就像一群探出脑袋的小松鼠一样看着我们,有些活泼的小家伙还偷偷学着我们的动作。展示完毕,轮到孩子们学做了,随着他们清脆地喊出“少年有志”,音乐响起,他们的手臂也随之舞动。那动作起初是有些笨拙的,像刚破壳的雏鸟,怯生生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后来,这份笨拙就化作了舒展和活力。有的孩子胳膊举得高高的,指尖绷得笔直,像要去够天上的云;有的孩子动作稍慢些,却格外认真,嘴角抿着,眼神里满是专注,尽量把每个动作都做得标准;有的孩子手上做着操,小嘴里还欢快地唱着歌。
到了休息时间,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向我们询问关于铁路的问题。当我告诉他们高铁最快能有多快时,他们不禁发出“哇”的惊叹,看到他们可爱的模样,我也不由得笑了出来。这些孩子就好像巢穴里的小麻雀,羽翼还没有丰满,但对外面世界已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在这些孩子中,那个叫“石头”的小男孩让我印象最深刻。第一次注意到石头,是在教《少年有志》课桌操的时候。最开始教的时候,孩子们虽然很好奇,但同时也都表现得有些怯生生的。唯独坐在第一排的石头不同,他清澈的眼睛中绽放着好奇的光芒,紧紧盯着我们,嘴里大声地唱着歌词,手上还比画着动作。休息时,他也是第一个冲过来拽我的衣角:“老师,高铁真的能跑到时速300多公里吗?”那声音清亮得像刚融化的山泉。
黄昏时分,别的孩子都回家了,我发现石头独自蹲在溪边,正把一张折好的纸船小心放进水里。
“这是什么?”我走过去问。
他吓了一跳,见是我,呲着牙笑起来:“是给爸爸的祝福。老师说,这水最后会流到渤海,我爸爸就在那边船上干活。”
纸船在溪水里打了个转,顺着水流晃晃悠悠地向下游漂去。石头站起身,湿漉漉的小手随意在裤子上擦了擦,忽而转头认真地看向我,说出了开头那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话。夕阳给他的轮廓镀了层金边,那双仿佛被溪水沁润过的眼睛格外清澈。我好像理解了什么叫“少年有志”——可能不是多么宏大的口号,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孩子想让爸爸回家容易些的朴素愿望。
“你知道吗,石头?”我指着奔流的溪水开口,“这水流现在很小,但一路上汇聚起很多支流,就会越来越宽,最后真的能流入大海。就像你现在的梦想,只要一直往前走,也会实现的。”
那一刻,透过石头被夕阳拉长的小小身影,我看见了一位乡村少年最动人的精神——像这龙凤山泉,从石缝间渗出,看似柔弱,却有着奔向大海的执着。他们或许此刻身在山野,心中却装着比山更远的远方。那纸船载着的,不仅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思念,更是一粒终将破土而出的种子。
支教的3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离开时溪水依旧哗哗地流着。回头望去,还能看见石头其他孩子站在校园门口,排着队,挥着小手,和小溪一起歌唱着向我们道别。我知道,龙凤山下的这条小溪,会一直记得孩子们的笑声,记得那些纯真清澈的眼神,记得这个秋天里,我们共同拥有的、闪闪发光的时光。
龙凤山下有很多像石头这样的孩子,乡村养育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质朴和对播种丰收的喜悦,山野给予了他们纯真的心灵,溪流沁润了他们清澈的眼眸。他们在这里积蓄,在这里成长,学着知识,也学着像《少年有志》里所唱的那样立下志向。或许现在他们的天地还小,可总有一天,他们会像校园前的这条小溪一样,流向更宽阔的河道,最终汇入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在那里,他们会成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面对溪水,我许下愿望,愿他们将来纵使见识了大海的深邃与波澜壮阔,心中仍能响起这龙凤山下小溪的哗哗声。愿那声音能洗去他们的一身风尘,让他们记起自己最初的模样,记起这份溪流的纯净。希望他们骨子里的那份质朴、纯真,还有此刻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的对世界的好奇,永远都不会变。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