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上,老师曾问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该藏在何处?”彼时的我,总在书籍里寻找答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我始终觉得这份情怀隔着一层纸,触不到真实的温度。直到两年前,我作为00后大学生,带领“方田育青禾”支教团扎根豫西南盆地的福和希望小学,才在泥土与书香的交织里明白:家国情怀藏在乡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眸里,藏在村民们攥紧的农产品包装袋上,更藏在我们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服务社会的每一个瞬间。

  初踏这片土地,乡村很快给我上了“第一课”。支教第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漫灌了我们住的旧校舍,积水漫过脚踝。那天晚上,潮湿的被褥贴在身上,寒意顺着皮肤往骨子里钻,我躺在床上思来想去,得出结论:不能把城市的课程照搬过来,要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知道这里的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开始重新打磨课程。乡村孩子大多性格腼腆,普通话里夹杂着方言,我便把课本里的诗歌改成方言童谣,在“演讲诵读课”上,先教他们用家乡话念“白日依山尽”,再慢慢过渡到普通话。渐渐地,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低头抿嘴到敢站起来大声朗诵,眼里的光也一点点亮起来。我知道他们很少接触艺术,于是和团队里参加过合唱团的同学组建了“希望合唱团”,没有专业乐器,就用课桌当鼓。有丰富体育经验的同学还设计了趣味运动会,用旧轮胎做障碍物,用布条编跳绳,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在操场上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有个叫小雨的孩子,刚来时连抬头看我都不敢,可在结课典礼上,她站在台上,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朗诵自己写的诗:“老师像星星,照亮我们的山。”

  三尺讲台外的田野,更让我读懂了乡村振兴的真实内涵。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我带着团队开始做田野调查,走访了430户人家,走坏了好几双运动鞋。我们了解到,这里80%的家庭是留守状态,老人带着孩子,既管不好学业,也守不住家里的几亩田。我还记得,有户人家里种了几亩大葱,眼看要烂在地里,孩子的爷爷蹲在田埂上叹气:“娃要读书,可这葱也卖不出去。”

  于是,我们决定把专业知识变成“解题钥匙”。针对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我们开设了“4点半课堂”,把安全知识融入课业辅导:有的志愿者教孩子们分辨有毒的野果,有的志愿者用漫画讲防拐知识,我则负责帮孩子们补习语文和数学。看着孩子们从“放学后无处去”到“盼着四点半上课”,心里满是踏实。面对农产品滞销,我们积极对接当地商超,搭建平台,成功售出几万斤的农副产品。离开时,一位爷爷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们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希望!”那一瞬间,我感觉在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终于有了“落地”的意义。

  这场支教,不只是我们“教”乡村,更是乡村“教”我们。暴雨过后,村民李婶硬塞给我们一筐烤红薯,说“娃们在外不容易”;收上来的作业本里,常夹着孩子留下的不知名的野花书签,花瓣干了,香气却留了很久;每天上课前,都能听到讲台下此起彼伏的“老师好”。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家国”,问他们长大了想做什么,有个孩子说:“想当老师,像你们一样,回来教更多人。”这一刻,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家国担当”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孩子们心里发芽,终有一天,会长成支撑乡村的大树。

  如今,“方田育青禾”早已不是当初的“小团队”。作为学生发起人,我牵头联动学校与当地政府,把单点支教变成了“校地共建育人平台”: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实践营”,定期进行线上线下科普活动,3年来,有100多名大学生报名加入我们。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走进乡村,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长久的坚持。

  今年暑假,我再次回到福和希望小学,小雨和另一个孩子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们也要考大学,回来帮村子!”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想起了两年前刚来时的自己,从一个只懂课本的大学生,成长为能为乡村做点实事的志愿者,这就是我的“家国情怀”。

  作为00后大学生,我们生在新时代,长在国旗下,或许我们的肩膀还不够宽厚,但我们有知识、有热情、有敢闯敢拼的劲;或许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我们愿意将青春的步履,踩在祖国的大地上。

  未来,我还会带着更多同学走进乡村,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我想,这便是对“家国情怀”最生动的回答。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